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李涛 《新闻战线》2020,(1):73-74
透过李子柒在海外走红现象,摄影人可以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通过视觉影像这一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世界展现美丽和谐、文化丰厚的中国形象,放大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2.
秦拓 《新闻传播》2022,(5):39-40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近年来在文化推广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海外传播中有像李子柒这样的自媒体,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骄傲."李子柒"自媒体的海外传播的成功,值得当代媒体人学习借鉴.鉴于此,笔者结合对外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李子柒"自媒体文化内核及其海外传播的发展路径,旨在探究自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对外...  相似文献   

3.
生活视频博主李子柒走红YouTube,引发热议。笔者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李子柒的视频确实达到了文化输出的效果;并展开了对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重要性的阐述,梳理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路径,发现"讲故事"是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必备能力;故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概念逻辑及其现实要求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李子柒系列视频的传播策略,试图为"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4.
柳家雪 《声屏世界》2022,(1):9-10,117
不同于大众传媒时代,社交媒体情景下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且多样.李子柒是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 Tube上粉丝人数与影响力最大的中国视频发布者,她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中华文化输出所作的贡献毋庸置疑.文章以李子柒作为案例,据其在You Tube上的文化生产活动,分析得出国际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并存得特点,提出以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解析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经过比较和取舍,寻找到了几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这些路径可以与已摸索出来的路径形成良性的互补。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本文寻找到的这几个路径具有比较好的传播效果。尽管如此,本文认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依然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广拓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如何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优化跨文化传播模式已成为当下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国内网红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利用古风美食等符号,实现了对传统中国衣食住行的文化建构,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以李子柒原创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上的走红为例,探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精准阐释中华文化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对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8.
"李子柒"系列作为UGC的成功案例,在自媒体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成了热议的焦点。该系列国际性的定位、优良的视听元素以及恰当的传播策略都助力了它的走红,在传播美食的同时,打破了大众对中国的固有思维,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其对外传播在颇具成效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逻辑符号学中的“符号三元构成说”角度出发,通过对汉服的再现体属性及其解释项进行分析可以解释其个中缘由、阐明其传播优势,并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符号载体选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舆论场中,自媒体由于其非官方性和丰富的个性化内容,成为了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而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在海外视频网站所获得的成功再次引起了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探讨。视频是李子柒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形式,对李子柒视频作品的编码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为自媒体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宇 《声屏世界》2011,(8):34-35
文艺类节目是对外电视频道的重要构成,它不仅为海外观众提供娱乐,同时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文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方面有着怎样的优势,文艺类节目如何做到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如何在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2.
霍雪莹 《报刊之友》2014,(4):152-153
本文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趋势入手,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现实角度的分析。力求在借鉴的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经验的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倡“文化立国”“读书立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关注受众、内容为王三方面维度来阐述,希冀可实现传播“中国梦”的世界愿景。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突破既有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研究路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多元一体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文化认同建构情况进行考察,以质化研究为基础,辅以必要的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来重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指标体系,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李平 《传媒》2024,(3):97-98
<正>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路径。中华文学名著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文学名著的传播内容,构建多模态的“传播”和“接受”路径,多维度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誉满中外。《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亦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诸多学者从文本、译介、传播、接受、文学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角度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逐步丰富了《西游记》在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王悦欣的《汉字审美与文化传播》一书,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汉字的美学旨趣,让人耳目一新.该书把汉字的审美与对外汉语传播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视域;肯定了汉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和凝聚中华民族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提出汉语走向世界的具体对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常江 《青年记者》2020,(1):93-93
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公共道德水准,最终有赖于一种"合作主义"的群体价值观的形成。最近,通过短视频平台在海外走红的自媒体人李子柒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在被誉为"近年来最成功的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同时遭遇了不明来由的网络暴力。不少网民称其作品"虚假""做作""没脑子",其中甚至夹杂着各种来源不明的谣言,和带有仇视女性色彩的人身攻击。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攀可 《东南传播》2012,(7):129-130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对外传播中古典小说虽然凭借体裁优势吸引了一部分国外读者,但是存在着翻译困难、优秀译本少等问题,并且古典小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差异。优秀译者的欠缺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不力成为阻碍古典小说对外传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而培养优秀译者、普及中华文化成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