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305名普通高中生进行测验。结果:(1)不同性别、年级的高中生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自尊水平组的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高中生自尊发展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有显著的相关。结论: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孤独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间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对730名2~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启示,应该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协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层面,父母应为子女提供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法对江西省某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综合考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发现:(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自尊水平存在性别和城镇与乡村差异;(3)总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4)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攻击之间密切相关。通过父亲惩罚、父亲拒绝、父亲偏爱、母亲拒绝四个因子和自尊水平可以预测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7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及年段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尊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二者之间的现状及其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问题解决的参考建议。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及偏爱被试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惩罚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严厉惩罚对大学生自尊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人格发展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352名16岁以下儿童进行测量。结论:(1)父母拒绝、父母过分保护与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过分保护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3)母亲情感温暖和子女性别之间呈显著相关,母亲对男童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4)父亲过分保护和子女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父母偏爱和父亲文化程度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6)深圳特区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型和过分保护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缺陷感量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听障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教养方式对听障初中生自尊水平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养方式则有极其显著的消极影响.在昕障初中生一些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听障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作用和预测效果存在差异.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来看,父母某些消极教养方式对听障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作用更明显.本研究还提出有关建议,为听障初中生的父母教养子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为工具,以1739名城市农民工子女及660名城市本地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团体归属感的发展特点、团体归属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段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年段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其团体归属感水平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2)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自尊、心理健康水平两两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主要通过自尊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即自尊在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着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4)自尊对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明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渭南市两所中学共抽取855人进行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施测,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间差异较大;(2)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不同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的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差异显著,而不同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3)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多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4)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维度正向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且联合解释变异量达9.9%。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两所小学的373名高年级儿童进行了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自尊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2.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的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3.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两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自卑感量表(FIS)对昆明市某中学303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自卑感在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自卑感量表中自信维度受父亲文化程度影响;自卑感水平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主效应显著,与年级不存在交互作用;相关分析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感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为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孤独感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74名初中生,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总均分为2分;(2)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这三个因素与外来务工者子女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这三个因子不仅进入了方程,且影响显著,因此能很好地预测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孤独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璐  叶一舵 《中学教育》2014,(1):104-112
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580名初中学生(286名农民工子女和294名城镇子女)进行调查,以探求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特质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将农民工子女的特质应对方式与城镇子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际依据。结果表明:(1)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子女在特质应对方式上都有别于健康人群标准;(2)初中阶段农民工子女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与特质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父母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农民工子女的消极应对水平在性别、父亲职业上存在交互作用;(4)城镇子女的积极应对水平在性别、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郑州市的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中学生体育锻炼在性别和学业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学业阶段和是否独生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与中学生体育锻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不同学业阶段的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与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温暖;(2)父母教养方式与体育锻炼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对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57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越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逆反心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89名就读于西藏自治区的初中生进行了测试,考察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水平总体较低;(2)西藏初中生逆反心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3)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限选的情绪反应及抑制外来影响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在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父亲严厉惩罚正向预测初中生逆反心理,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负向预测初中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556名幼儿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因幼儿的年龄和性别而不同。2.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却存在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差异。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母亲对幼儿的权威行为显著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母亲。3.母亲的权威行为显著高于其专制行为。4.幼儿的焦虑情绪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5.母亲的权威行为与幼儿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专制行为与幼儿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767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社会环境下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子女的年龄发展、对子女的性别期待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云南省贫困地区的6所农村中学的51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因素的影响小,表现为在母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和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4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级的学生感知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二学生感受到较多的负性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