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9):67-76
海外汉学与研究海外汉学是相辅相成的两类问题域。前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他者"视角对中国资源进行重译新解,后者对本土与海外的研究差异与影响进行辩证反思。本土模式和海外模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都充满争议,这些争议集中在文学生产、传播及接受环节中,主要表现为研究立场的文化自觉、传播形态的单向与多元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接受心态改变三个方面。面对强势的西方理论资源,中外研究只有合力共谋才能继续深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才能促进中西两重语境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合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海外汉学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论述了海外汉学对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影响,认为应在审视、甄别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并消除其负面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马利安·高利克是斯洛伐克共和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的世界文学观念贯穿了其全部研究进程,其中《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和《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等论著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肯定。近年来,他转向了《圣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为中西文化思想相互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依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2003年6月19日高利克被斯洛伐克科学院授予了2003年最高荣誉奖,成为声望显赫的比较文学大家。  相似文献   

4.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论述精辟、方法独到的小说史专著。本文通过考察中西两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具体运用情况,来说明传统文献学理论和现代方法论对《中国小说史略》学术价值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近年来致力于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吸收现代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概括中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狭义文学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于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本文则是作者试图把狭义文学系统论拓展为广义文学系统论,用来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和规律。内容有三部分:一、肯定中国文学史宏观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肯定众多学术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同时着重对不同意见进行商榷;二、运用文学系统论的理论方法,从中西比较文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学主要有哪些特质;三、简略论述中国文学的特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统一、上述研究对于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文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以明兴礼为个案,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作为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明兴礼不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整体性的研究,也对现代作家特别是巴金有专门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为专著《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后者主要体现为专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这些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汉学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的名称是从"汉学"转换而来,其研究主体基本上为外国人,其视角是国外的,其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欧美式的,其目的是为所在国服务的。因而,构建适应现代中国需求的、符合各学科自身规律的中国本土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已是学界共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文学地理学,以中国本土的材料、数据、成果、观点、体系为主体,吸收西方研究成果,融通古今中西,对构建本土化的中国学做了全方位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的《我与文学及其他》《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文学园地中,现代小说和白话杂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而杂文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事业,反映了他最高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在当今世界上,人们一提起杂文,总是把它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尽管鲁迅自己谦虚地说,他的作品中,“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只有五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性、思想  相似文献   

14.
因中外文化交流而诞生的国外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中国学术而言,既有知识贡献,亦有学理注入。顺应新时期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学者早已开始致力于以海外汉学为研究对象的汉学研究,而作为海外汉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图说汉学史》则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海外汉学给予我们的学理启示:为学者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5.
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鲁迅及其遗产》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逝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他对海外读者和学者仍有特殊的魅力——这不仅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社会文化的深彻洞察,而且在于他融自己智慧和心理紧张于艺术的特殊技巧,以及复杂的思想渊源。”李欧梵所说的“海外”,当然还不包括台港在内。但他的话倒也十分清楚地说出了一个事实: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鲁迅的作品固然早已飞出国界,赢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遗产。鲁迅的思想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引起愈来强烈的反响。在新时期,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一书,为我们考察明、清两代中西初识时期两大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具体入微的双向视角。对中西交流史研究、西方汉学史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乃至"国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是与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鲁迅 ,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移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 ,用文学、用小说来思考时代的要求 ,记录时代的步音 ,参与时代发展的旷代巨人 ,他的影响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它任何作家所不可比拟 ,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 ,在中国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 1918年 5月《狂人日记》的发表 ,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其小说集《呐喊》、《彷徨》堪称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曾出现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海外通讯作品,邹韬奋的海外通讯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作品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作者纵观中西社会文化的开阔视野,折射出作者的思想转变轨迹;这些作品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语言精当、幽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邹韬奋海外通讯为同类作品的写作提供了示范,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