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2.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相似文献   

3.
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  相似文献   

4.
棘刺尖雕猴     
燕王喜欢精巧玲珑的手工艺品,所以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母猴。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说:“我想试着观看你雕刻母猴。”那个卫国人说:“您要是想看的话,必须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  相似文献   

5.
苏秦之辩     
这是一篇辩驳性的文章。苏秦是战国时期出色的外交家。他一方面在为燕王效力,一方面还要提防政敌的拆台。苏秦从“燕王不馆”,敏锐地判断出“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在燕王面前,苏秦并没有表白自己不是“小人”,而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相似文献   

6.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7.
棘刺尖雕猴     
燕王喜欢精巧玲珑的手工艺品,所以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母猴。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燕王说:"我想试着观看你雕刻母猴。"那个卫国人说:"您要是想看的话,必须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  相似文献   

8.
涸泽之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望之,曰:“神君也。”  相似文献   

9.
请看《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则寓言: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自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  相似文献   

10.
涸泽之蛇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83-83,54,94,95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  相似文献   

11.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12.
一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本位的宗法社会。在一切文化观念里深深烙上了男权色彩。“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十分卑下。她们往往伦为生育工具,又常常被视为祸乱之源。明成祖的妻子仁孝文皇后作《内训》曰:“纵观古今,国家度兴,未有不由于妇之贤否。”周敦颐则言:“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私诚心而已矣;则必券,容则,和亲而已矣!”①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先要修身齐家,而要家庭和睦、内外整肃,关键在于女入,因为“家入高必起于妇人”。②传统文化这种歧视…  相似文献   

13.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①者,其良人②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目阚)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③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④无与立谈者,卒以东郭⑤墙⑥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⑦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⑧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相似文献   

14.
秦攻宜阳     
李东 《现代语文》2005,(7):13-13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之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相似文献   

15.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相似文献   

16.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曾讲了一段历史故事给学生听:明朝方孝孺为人正直,燕王朱棣篡位时,要方先生草“即位诏”,他非但不写,还写了“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燕王势力正盛,却不能压迫方先生之笔锥,可见其人格和不怕死的精神,令人钦佩而尊敬,亦可证明,真正的读书人决不会忘记气节。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中,必抱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有了这种精神,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才不会因一己之利而迷失方向。在平时,各人性格不同,大家相安无事,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之时,人就会露出各自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孙叔敖埋蛇     
刘向  饶忠祥 《阅读与鉴赏》2008,(12):51-51,55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①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②吾见之,恐去③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论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日:“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人,鲜洁以出,似善伦;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