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林婷 《中学教研》2010,(5):25-27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以促进其更加有效学习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有效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强调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陆海燕 《考试周刊》2010,(24):64-65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它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课堂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创造、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种创造与解释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深知,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个性化、生活化、生成性……成为热门词语和热门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笔者还是在许多的课例中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  相似文献   

8.
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以期达到学习共同体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加大了互动的探究,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互动的低效现象仍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越来越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关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相互善意的合作者彼此对等地对待对方,从而生成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课堂交往,简而言之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指向教学内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它能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严格地说,它既包括师生间的交往,也包括学生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3.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课堂讨论中,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的目的,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个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课堂文化、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法。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及实施策略。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实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互动互惠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呢?一、做一个宽容的倾听者"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要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课程改革已经把教学定位为:课堂是教与学共建,教(教师)、学(学生)互动、交流、互助的双主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而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就成了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真正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金风 《宁夏教育》2008,(11):52-52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需要交往、互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前者是立足教师的教,而后者是偏重学生的学,所以只有有效把握课堂"意外",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点,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