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晓溪  张凯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11-211,252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见度区域状况,选取嘉兴市作为代表站点进行气象和大气污染物的同步监测分析能见度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晴天时能见度随相对湿度和PM2.5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很明显,雨天时能见度变化复杂。能见度与污染因子的相关性受气象因子影响很大,当控制风速时,就会减小污染因子对能见度的贡献,气象因子和能见度的相关性很复杂,不同因子作用下,气象因子对能见度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以大气中的PM10 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冬季在北京市范围内设立了5个功能区(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 和PM2.5污染比较严重,不同区域的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为:交通干道区>工业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且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 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风力的增强而降低,随逆温层的生成及增强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风的气候变化对上海地区秋季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东  梁萍 《资源科学》2013,35(5):1044-1050
为探索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利用该地区2002年-2010年秋季PM10浓度资料、1956年-2010年秋季风向、风速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全球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风向、风速的长期变化对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秋季PM10浓度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风速、风向的长期变化对其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与风速密切相关,静风时浓度最大,随着风速增大,PM10浓度逐步降低.风向对PM10浓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近地面吹偏东风时PM10浓度相对较低.在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增强趋势为主要代表的大气环流变化背景下,上海地区秋季近地面偏东风风速出现减弱趋势,但偏东风风向频率却明显增多.偏东风风向频率的增加有利于海上洁净空气向上海地区输送,从而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选用2007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站PM10监测数据以及几种常规气象因子,分析了PM10年内变化特征及各气象因子在不同季节对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拉萨城区2007年内PM10质量浓度变化成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四季里PM10质量浓度与日平均相对湿度都呈负相关;在冬季PM10质量浓度与日平均风速呈负相关性较好,除夏季PM10质量浓度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外,其它季节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人工和自动能见度对比观测时段能见度资料、日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记录以及大气环境监测气溶胶PM10和PM2.5质量浓度数据,对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对比,分析了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德令哈地区人工与自动能见度的日平均和各定时均呈正相关,均能通过95%的可信度检验。日平均相关系数为0.78;能见度日平均人工观测结果均大于自动观测结果,平均对比差值达16.9,差值较大,平均相对对比差达37.5%;通过比较两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度仪数据序列离散度、精密度及精确度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大气能见度受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明显,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67;其次是水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毕节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宣文 《科技通报》2012,28(5):192-196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春节期间毕节市PM10、SO2、NO2、PM2.5这些大气成分资料,得出: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有明显作用,且以颗粒物浓度最为明显;相比燃放烟花,气象条件对SO2、NO2浓度变化的影响更明显;除夕夜PM2.5浓度在21点左右、2点左右分别达到峰值,元宵节PM2.5浓度最大值在23点左右达到,而除夕和元宵节两天中PM2.5时均浓度的最大值是2月平均时均浓度的7至8倍;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逆温层、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在线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光学特性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进行研究,得到下列3个结论.1)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当PM1大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1小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迅速升高.2)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当相对湿度在70%~80%范围内时,只有当PM1的质量浓度小于40μg/m3,能见度才能达到10 km;而当相对湿度为80%~85%,PM1的质量浓度必须小于20μg/m3,能见度才达到10 km.3)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f(RH)与相对湿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式:f(RH)=0.6+0.133×(1-RH100)-1.633,本地化的f(RH)与美国能见度观测网IMPROVE的湿度增长曲线在相对湿度为50%~80%之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1981-2010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该区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年年均气温上升幅度(年代际变率0.6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年均风速和年均相对湿度都呈下降趋势;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突变显著,风速、相对湿度突变不明显。最低气温的升高在气候变暖中占主要作用,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市2017年空气质量数据及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颗粒污染物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郑州市不同季节各污染物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郑州市PM2.5、PM10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PM2.5和PM10浓度呈现出双峰型分布且峰值出现时间与交通早晚高峰时间基本重合;3)各污染物在不同季节与不同的气象要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9~15日西宁市出现了一次持续重污染事件,本文分析了此次过程期间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及气象条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期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传输和清除,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逆温明显、风速小,湿度较大,这种结构进一步加重了污染程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且持续时间长;污染物日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凌晨至早间最高,下午到夜间较低,与局地污染源的排放和气象条件的日变化具有一致性;气象条件对持续性重污染的形成和破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使用锡林浩特1961年~2017年太阳总辐射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因子和太阳能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7年地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量呈上升趋势且在2002年之前存在12年周期性;气温、地温、云量、能见度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气温和地温对太阳总辐射变化响应敏感;总云量、低云量、降水和相对湿度与太阳总辐射呈负相关;能见度与太阳总辐射呈正相关;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暖干化有利于到达地面太阳能资源的增加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2009年4—12月于华东理工大学某实验楼楼顶利用浊度仪对大气散射系数进行监测,同时采集获得PM2.5质量浓度,分析其成分组成和不同季节散射系数日变化特征、散射系数与PM2.5的相关性,以及大气能见度与PM2.5成分的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散射系数秋、冬季较高,夏季最小.日变化特征在6:00和18:00各出现1个峰值,秋、冬季晚高峰较显著,夏季日变化较平缓;4个季节比较,PM2.5质量浓度与散射系数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春季大气能见度与PM2.5中二次离子呈显著幂函数相关性,夏季能见度与EC相关性显著,秋季能见度与有机物和二次离子均呈显著性幂相关,冬季能见度与各组分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研究对象,分析秋季颗粒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空气湿度较大风速较小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天气晴朗风速较小时,PM2.5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杨聃  尹浩  李云  张莹  许金萍 《科技通报》2021,37(6):14-18
以湖州市安吉县的PM2.5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吉城东大气成分监测站的PM2.5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2015年1月2日~2018年9月30日安吉地区的PM2.5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日平均浓度频率分布呈指数衰减,PM2.5日平均浓度的年变化呈现明显周期特征,并且冬季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日数要多于夏季.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安吉县100 m高度下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5次中度到重度污染过程.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污染主要受华北和华中影响,通过西北和偏西路径进行中远距离传输,对安吉地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空气污染较重,包括PM2.5在内的细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并且相对湿度下降,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PM2.5为首要污染物,是形成大气灰霾的主要因素,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诸多危害,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恶化的现状,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利用鞍山、抚顺和本溪的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数据,采用Daniel的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鞍山、抚顺和本溪2001~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06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市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月降尘、PM10全部年份超标严重,SO2部分年份超标,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鞍山市区各类污染物变化不显著,除SO2略呈上升趋势,其余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抚顺市区除PM10呈显著下降趋势(p<0.1),其余污染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NO2呈显著上升趋势(p<0.1);本溪市市区各类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空气污染季节和空间差异显著,冬春季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夏秋季,工业区、交通区显著高于居民区、清洁区.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压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各个市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是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需要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区域整体上提高大气环境容量,从而改善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后,上海市实施了一系列的大气治理措施,为了研究其成效,应用2015年~2018年的大气污染物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了上海市的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市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M2.5、PM10、NO2三项;②污染物在月尺度上呈"U"型分布;季节尺度上有明显季节倾向,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年尺度上,PM2.5、PM10、NO2近四年均在改善,但其超标依然严重,尤其是PM2.5;③PM2.5、PM10、NO2与除与气压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因素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略有差异,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大小也略有不同,总体上上海市大气污染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
将NASA 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AOT与北京市清华园PM2.5质量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AOT和PM2.5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二者的日均值相关性在冬半年要明显低于夏半年,说明二者受到季节的显著影响.利用相对湿度和气溶胶标高等气象条件进行校正后,AOT与PM2.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MODIS AOT可以作为监测PM2.5分布以及传输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大风多发地丁青站1970年~2009年共40a逐日大风发生频次、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丁青1970~2009年近40年大风日数、地面平均风速的气候趋势、周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丁青大风日数月变化呈双峰型,月大风日数第一峰出现在5月,第二峰出现在9月,最少月为11、12月,丁青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6月;丁青近40a大风日数年变化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8447d.10a-1;丁青近40年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平均风速为1.5米/秒。丁青大风频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8年、准10年的振荡周期,还存在着准28年的年代际周期特征;丁青年平均分速存在比较明显的准5年、准10年的周期,该周期与年大风日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