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小本票是将邮票装订成小本,以方便使用。1895年世界上第一种小本票面世之后,许多国家相继发行了小本票。中华邮政于1917年10月10日用1914年发行的《北京一版帆船邮票》印制成的小本邮票册,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种小本票,同时也是中国第一种普票小本票。1946年,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用晋绥邮政管理局于同年12月发行的《第一版毛泽东像》邮票印制成了小本票,这既是中国第二种小本票,又是中国第二种普票小本票。  相似文献   

2.
一、新普票面目一新: 众所周知,普通邮票是邮票家族中的老大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1840年英国的黑便士,我国的第一枚邮票-1878年的大龙邮票,以及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都是普通邮票。随着邮政的发展,特别是集邮的催化,才逐渐出现了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附捐邮票等。但普票还是以它面值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种邮件;发行量大;发行时间长;每套枚数多;同一设计常常  相似文献   

3.
黄继光 《收藏》2001,(7):68-69
一位研究者在分析长城普票“慕田峪”的真伪时指出:“这些票票幅过小且无任何防伪措施,给不法之徒造假留有可乘之机。仅仅过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社会上就出现了面值80分的‘慕田峪’假票,给邮政当局制造了不少的麻烦。”此论有失偏颇。邮票,是国家邮政发行的邮资凭证,也是有价证券。邮票的防伪与钞票一样“与生俱来,不可或缺”。邮票防伪主要通过纸张防伪、油墨防伪和印刷技术防伪来实现。冒出了假票,不等于真票“无任何防伪措施”。君不见,  相似文献   

4.
中华白海豚     
1999年11月14日,香港邮政发行《中华白海豚》邮票全套4种,另有小全张,这是香港首次发行印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标志(又称“熊猫唛”)的邮票。由于该会不同意会标出现在邮票以外的邮资票品上,因此小全张边纸上没有印“熊猫唛”。  相似文献   

5.
谁都知道,由于人类互通信息的需要,产生了邮政,诞生了邮票,有了邮票才生成了集邮。因此,邮票的第一属性永远是通信。集邮就是去收集通信的产物。所以说,集邮不能脱离邮政。 任何国家的普通邮票都是在邮政上使用量广泛的票种。收集和研究普票能更多地反映邮政痕迹。  相似文献   

6.
嘉澍 《上海集邮》2006,(6):17-17
2006年3月30日香港发行《小熊穿新衣》邮票,画面为2004年香港邮政举办“2006年儿童邮票设计比赛——小熊穿新衣”的获奖作品。启用新邮首日邮戳。  相似文献   

7.
1998年9月20日,香港邮政署发行《香港设计》邮票1套4种,同时启用纪念邮戳。香港邮政署举行邮票首发式,称“致送仪式”,邮政署长霍文、贸易发展局总裁施祖祥、设计师协会主席韩秉华和邮票设计者区浩贤,以及邮票上所用设计作品的4位作者都在一个大  相似文献   

8.
张世平 《收藏》2006,(3):104-104
1997年1月26日,香港邮政署发行过渡时期通用邮票,以代替停止发行的英女皇头像普票。这套邮票不含殖民地色彩,也不具特区特征和任何主权含义,人们俗称其乃“中性邮票”。当时经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同意,干7月1日之前及以后使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中国早期普票传统邮集屡屡在国内外邮展沾金摘银,新中国早期普票的收集成了许多集邮者追求的热点。“改3”100元/10元的组外品则成为与普5新票、“改1”盖在亚洲版单位邮票、“普2”4000元未发行票等齐名的号称新中国早期普票“四珍”。 “改3”为“中华邮政(中央版)‘限东北贴用’孙中山像邮票”加字改值,100元/10元正常票的原票为“中央二版”,组外品为“中央一版”。一版与二版有多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中华民国邮政”的繁写“国”字有三处明显的不同,即一版的“国”字第一竖上下都与右边笔划不连,以及“国”字内“戈”的钩没有钩。早些年的作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1月25日,香港邮政发行《香港2001邮展》邮票小型张系列第四号。这一小型张以海洋动物为主题,面值10港元,票名“珊瑚”,邮票上色彩斑斓的菟海葵,为缤纷悦目的海洋世界再添姿彩。边纸图案为海洋世界中  相似文献   

11.
奇齿异孔     
邮票打上齿孔是为了撕开的方便。现在常见的是细圆孔。近几年,有些国家的邮政部门为了对付假邮票流入市场,在邮票印制时往往设计出奇齿异孔来避免伪造,集邮界把这种齿孔称为防伪齿孔。英国普票在底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21-24日,澳洲邮政主办的“澳大利亚2005”世界邮展在悉尼举行,主题为情牵太平洋。21日香港发行《纪念香港邮政参与澳洲邮展2005》小型张,面值10港元,邮票画面为悉尼歌剧院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边纸画面为悉尼歌剧院全景,背景为维多利亚港沿岸建筑物。  相似文献   

13.
香港邮政明年的新邮以“开创精神”为主题,但从公布的题材及图稿来看,并没多少创新意念。首先于1月4日推出的《字母邮票》,全套30枚,虽然面值均是香港最低邮资1.40港元,但却苦了制作首日实寄封的集邮者:若一票一封须分30个封;贴全张票除了面积过大不便收藏,面值过高也不知用于何种邮资为好。而且又有背胶及不干胶两种形式,更为难了喜爱“大全套”的集邮者。至于图案设计,虽稍有新意,但似有“偷换”现在使用的普票主题之嫌。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在1946年8月29日发行《胜利和平纪念》邮票,全套2种,面值分别为3角和1元(图1)。根据“香港邮政集邮目录》(2004年版),这套邮票的谢斗是钟思(W.E.Jones)。笔编的《香港邮票》一书中提到“这套邮票是一位英国公务人员钟惠霖先生(William E.Jones)于沦陷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时设计的,邮票中的中也是他亲自书写的。”  相似文献   

15.
客座主编     
一提到“普”字,立刻会联想到“普通”、“普及”、“普遍”、“普天同庆”,而这些词都与集邮有关。先讲“普通”,词义为平常、一般,与邮票联在一起为“普通邮票”,即集邮界约定俗成的“普票”——通常指使用时间长、发行量大,适用于各类邮件贴用的邮票,亦是邮票的主要类别。早期的普票色彩较单一,  相似文献   

16.
君山茶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深邃的内涵也使其成为邮票的重要题材。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邮政部门都先后发行了茶文化邮票,如中国邮政的《茶》、香港邮政的《香港茗艺》和澳门邮政的《中国茶艺》等等。这些邮票在设计上各有特色,很好地渲染了中华茶文化,民族文化气息非常浓厚。  相似文献   

17.
在香港的各类邮票小型张中,有一类比较引人注目,这就是为历年大型国际(世界)邮展发行的小型张系列在香港的各类邮票小型张中,有一类比较引人注目,这就是为历年大型国际(世界)邮展发行的小型张系列。据统计,1990年至今,原香港邮政和回归后的中国香港邮政陆续发行了6个系列的邮展小型张。它们设计新颖、各具特色,规格基本一致,深得邮人喜爱。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是香港邮政创办160周年,香港邮政除发行《香港邮政一百六十周年珍贵邮票小册子》以作纪念外,又举办香港邮政史展览,同时组织全港学生参加书信征文比赛,并将10月9日定为“免费寄信日”。“免费寄信日”并不是无条件免费寄信。香港邮政特印制了一款“邮资已付”邮筒,免费分发给部分在校学生,作为10月9日免费寄信之用。这枚邮简是香港邮政首次发行的免资邮简。  相似文献   

19.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2,(6):38-38
普票人人有,但谁能尽知其中奥秘?新版普票以地球、鸟类为主图,本期彩页将为读奉献紫外线下的普票“真面目”和高倍放大镜下的“苍蝇脚”。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明了。今年的上海集邮节,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论,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集邮协会一群教授、副教授的论,实际上支撑了两个分会场的活动。本期披露的《城市化推动真如镇邮政发展》便是在上海邮政史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20.
香港邮政为丰富集邮化,吸引邮迷,扩展订户,近数年来动足肭筋,标新立异,以“首次推出”、“创新新颖”为号召,任邮票的设计、印刷、以及订购日期和礼品等方面屡出新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