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君子曰”的形式采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是《左传》的首创,作者借君子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形形色色的历史事实的看法。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左传》中有关戎事的“君子曰”,探讨了《左传》的作者对战争的观点,即盟而有信、遵守礼节、有备无患、德刑并重、臣忠君明和见机而动。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左传》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史书;因此,它关于战争的描写,多侧重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大的战略部署及其战争中人的作用的描写;不像兵书那样,多侧重于战术、武器等具体作战技术的论述。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是为《左传》作为史书的性质及总结历史经验的编写目的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方面,《左传》的作者,表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题材的处理、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所描写的《秦晋淆之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在《左传》中,战争记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至有人称之为“相斫书”。但它对战争的记叙和描写,却历来是被人赞赏的。《左传》以前的一些重要典籍中,如《易经》、《尚书》、《逸周书》等,都有关于战争的记叙,然而内容简略、单薄。《左传》的战争记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为我国历史著作中的战争记叙开拓了新局面。本文拟以《左传》中晋楚城(氵仆)之战(僖公廿七、廿八年)、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鄢  相似文献   

5.
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史记》在战争描写上,不仅继承了《左传》中的方式方法,而且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使其所写战争,完整具体,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6.
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史记》在战争描写上,不仅继承了《左传》中的方式方法,而且在苛些方面有所创新,使其所写战争,完整具体,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7.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比比皆是,它把战争当作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并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人物对话等使战争内容故事化,增强了生动性。《左传》成功地叙写战争对后代学和历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试从以上方面谈谈《左传》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7)
在世界文化史上,描写战争的作品,最早的莫过于我国的《左传》了。《左传》中所介绍的战争,确乎纵横捭阖,变幻无穷。而号称"左氏浮夸"的文笔,又可说曲尽语言之妙、描述之趣,让人读后余味无穷。《左传》作者选择了最佳视角,生动地再现了数千年前春秋时代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每一场战争。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和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战争是《左传》的主要内容,考察《左传》的战争叙事,其方式主要有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两种,这些叙事方法的运用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与《史记》是两部地位崇高、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史学著作。作为记录春秋时代天下大事的史书,《左传》因长于记述分裂动荡的背景下各诸侯国之间的大小战争,又被称为"相斫书"。在《史记》所记载的三千余年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朝代的更迭,数百次的战争成为《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左传》、《史记》两部史书中的具体篇章,对比两部史书的战争刻画,并试对二者描写战争的异同之处进行提炼与概括。  相似文献   

11.
在战火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在对战争的反映上显得很低能。出现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说,都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文化启蒙主题对战争小说的挤压与排斥;二是中国现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缺失;三是作家战争经验的匮乏。  相似文献   

12.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慎战”思想是孙子军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慎重决策和慎重谋划两部分,其宗旨是“安国全军”。围绕着战争决策,孙子提出了限制战争的三个原则,即“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旨在使决策者对战争保持克制和理性,以降低战争发生的频率,其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如果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对抗形式,孙子主张对战争进行精心谋划,目的在于尽量减少战争可能造成的损失,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战争和作战指导原则,包括全胜原则、速胜原则、因粮于敌原则、避实击虚原则等。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战争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左传》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而言充满人道主义色彩。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礼文化以及战争目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争仪节现已被时代淘汰,我们应继承的是其以民为本、重德慎战、关心无辜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7.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是蒙古对明朝发动的两次大规模战争。这两次战争虽然相隔近百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二者的起因、经过、结局无不与明、蒙双方贸易联系的恢复及发展息息相关,故明蒙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作为维系双方和平交往的纽带是无法斩断的。这正是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一书记载了大小数百次战争,作者在客观记叙的同时,着力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军事指挥家形象。本文选取晋国名将先轸,就其战争中运筹帷幄、多谋善划;眼光独到、富于远见;公正忠义、劝君直行;耿直仁德、崇德重礼等形象特点予以探析,以期对当代军事指挥者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们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不乏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探究。两人在战争观上有相同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教战““的思想;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就军事辩证思维、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兵道““思想。  相似文献   

2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同日伪军进行军事、经济等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激烈的对敌文化战,它大致经历了宣传动员、对敌政治攻势和群众性文化战三个阶段.参战主体从军队、专业剧社扩大为边区全体军民,宣传重点从动员群众、瓦解敌伪军逐渐发展为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反攻.并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它充分发挥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边区物质方面的劣势,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既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对解放战争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