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知识与趣味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延安后所写系列通讯。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这本书也就是第一本冲破国民党封锁、传向世界的延安实录。 它的中译本出版于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说到这本书出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胡愈之与中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书的作者勃沙特是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并押上长征路的英国传教士之一,而勃沙特不但没有怨恨,反倒饱含热情地以自己的亲历赞扬红军,甚至还大  相似文献   

3.
解芳 《军事记者》2006,(11):59-60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在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红军将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所付出的流血牺牲、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让世人知晓,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通过自己在边区等地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采访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这本书,让全世界知道了伟大的红军长征。令人可敬的中国情结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5.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到中国革命队伍里采访的第二位记者,并且事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所以她的到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7.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30岁。这一年的六月到十月,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分水岭,也是最高潮。这几个月里,他带着两个相机、24卷胶卷,辗转进入了陕北的红色区域;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战士、游击队、老百姓;他观察了红色政权的军事、生产、教育、娱乐生活。他此后的一生都与这四个月有关。  相似文献   

8.
1936年7月,毛泽东对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到自己思想成长的心路历程时曾这样说道:"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排在这三本书之首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其初心使命的精神原乡和入门老师.陈望道翻译的这本堪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市档案馆众多馆藏珍品中,无疑属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9.
去年8月,我在嘉必梅湾街淘到一本珍贵的红色书刊--黄炎培先生的著作<延安归来>.该书版权页上写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重庆初版.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上海再版,印量5000册"的字样.据有关资料记载,<延安归来>书稿于:1945年7月30日送重庆南岸润华印书馆,8月7日出书.8月9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出<延安归来>出版广告,初版2万册,几天之内悉以告罄,是年10月在上海再版5000册.  相似文献   

10.
<正>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国内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范长江到达延安的1937年2月9日晚上,毛泽东会见了范长江。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县"五七干校"纵身投井,他61岁的瘦弱身躯轰然划破秋水长天,那惨烈的涟漪至今仍在历史的心头荡漾,范长江之死至今成迷。范长江在河南确山的最后时光地处河南省确山县城30公的瓦岗镇芦庄村,是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人口千人的小村  相似文献   

11.
<正>1月22日,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红军谢飞的亲属向省档案馆捐赠了谢飞的红色革命档案资料,以此庆祝这位可敬老人的百岁寿辰到来。谢飞1913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原名谢琼香,她在延安时曾是刘少奇的夫人,与刘少奇结婚后,改名谢飞。谢飞是海南早期妇女武装的领导者,是中央红军长征30位女性的健在者,新四军的一名女指挥员,是新中国第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13.
<正>万曼琳,四川南江人。1933年随兄参加红军,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之一。1936年10月,红军到陕北后,万曼琳先后被分配到列宁剧社、抗战文工团等单位工作。1940年10月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特别班就读,之后在苏维埃边区及中央军委机要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西北军区等单位工作,曾任西安市地方工业局人事科长。上个世纪60年代,因身体长期患病提前离休,现定居西安。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报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改革创新.2009年是中国新闻媒体求新求变的一年,<延安日报>也不例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延安日报>社历时四个多月,编辑出版了<延安跨越六十年>典藏200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和高度赞扬.该典藏版是延安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极其重要的价.  相似文献   

15.
说起"红军精神",大家一定能想到毛泽东同志的那首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期以来,"艰苦奋斗"、"视死如归"、"勇往直前"……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四字成语.然而在这些已经被文化的字眼后面,红军精神究竟能给我们现代经济社会以什么样的启示呢?<红军精神--从优秀员工到卓越团队的行为准则>这本书以精练的笔墨对长期被神化的红军精神从管理学层面进行了全新解读--"‘保证完成任务!’这是红军精神的标志性话语.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国的西北角,红色地区的首府──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心。延安发出闪耀的光芒,照射到全中国。这里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全世界都注视着这颗明星的运行动向。 美国记者斯诺经过艰苦跋涉,抵达陕甘宁边区的保安,对中国红色的西北角作了报道,向西方传达了新的信息。斯诺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毛泽东作了详谈。他描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认为这里具有挽救贫穷饥饿大众和复兴古老中国的活力。 斯诺当时经过延安,那时延安还未成为红色的首府。他说延安…  相似文献   

17.
《陕西档案》2012,(3):20-20
上海音像资料馆于5月21日发布了一批拍摄于抗战时期延安的新闻影片与珍贵影像素材,其中不少影像资料是首次公布。 此次发布的延安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拍摄于1936年至1945年问,是从60多分钟的素材中精选而成的,拍摄者包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青年摄影师哈利·邓汉姆、瑞士记者博斯哈、前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及延安电影团、香港“青年摄影团”、“美国军事观察组”等个人与团体。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能有多少人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走向革命胜利,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呢?但是埃德加·斯诺相信.他之所以相信,并不仅仅因为感情上对中共的偏好.我认为,更多的是理性说服了斯诺.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尤其将"根据地"和.国统区"对照,使得他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共一定会胜利.现在,我读<西行漫记>,除了赞叹他卓越的洞见以外,更多的是产生了一些怀念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外国记者眼中,中国是一个谜.7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年轻记者,出于对红色中国的强烈好奇,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探寻."红色中国"的真相.斯诺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相似文献   

20.
《西行漫记》又被译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斯诺于1936年从北平出发,穿过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关卡和军事封锁,经西安到达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斯诺在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和红军前线所在地甘肃、宁夏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基本政策,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记录了苏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及社会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