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声的爱     
正我们家乡村子里有一对残疾老年夫妻,丈夫左手残疾,妻子是一位盲人。一天,左手残疾的丈夫搀着他的盲人妻子来到县城里吃饭。进到一家店里,他对店员说要两份鸡汤粉。当他右手拿着两双筷子去付钱的时候,他又跟收款员低声说了几句。后来,服务员送上来的是一大一小两碗粉汤,大碗的是鸡汤粉,小碗的是素粉。丈夫把大碗的鸡汤粉端给妻子,自己留下了小碗的素粉,并对妻  相似文献   

2.
这些天来.一位残疾考生在考务人员的搀扶下艰难地挪向三楼考场的情景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而那位残疾考生说的“自学考试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我想证明自己”的声音,也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成为激励我奋力拼搏.努力进取的又一动力。  相似文献   

3.
星星姐姐,我们班转来一位残疾同学,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我们都想帮助他,使他开朗起来,又不知怎么办,星星姐姐,你能帮帮我们吗?  相似文献   

4.
<正>一位老师给一群残疾孩子上课,当讲到"幸福"这个词时,面对这群残疾孩子不知如何解释。老师经过一番思考后,有了一个好主意。他把这群残疾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聋哑的孩子,一组是失明的孩子。他先问聋哑的孩子:世上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聋哑的孩子用手势告诉他,世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能听到声音;接着他又问失明的孩子,失明的孩子对他说,世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能看到阳光。然后,他把聋哑孩子的"幸福"答案告诉失明的  相似文献   

5.
天还没有亮,村里的鸡叫一声接着一声。成仁强和他残疾的姐姐已经起床了,他们生火做饭,又在各自的书包里带足了一天的干粮,准备好火把,和村里的十几个伙伴向十里外的学校走去。山里风很大,雪掩埋了路面,一群孩子们走得很艰难,残疾女孩成肖娟一连摔了好几个跟头……——这是根据陇南市武都区一所山村小学里一位残疾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成肖娟的故事》里的一个镜头。其实在山区农村像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徒步行走三四小时的山路往返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是一位深历着残疾之身的作家,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书写了很多关于残疾的人和人的残疾的文章,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体现了他对信仰的高度肯定,他后来的很多文章也体现出了其对过程的专注。  相似文献   

7.
在临沂市流传着一位只有一只眼睛的残疾老人靠捡破烂为生,将自己的孙女培养成大学生的感人故事。近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对爷孙俩。下面是那位残疾爷爷孙女的深情自述:父亡母改嫁,爷爷撑起了这个家我叫郭秀艳,今年24岁,是临沂师范学院2003级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学生。我的家在临沂城西郊前桃园村。家中只有一个眼睛有残疾的爷爷与我相依为命。我两岁那年,父亲因患脑瘤去世。一个月后,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便抱着不满两个月的弟弟不辞而别,将家中累累债务和我留给只有一只眼睛的爷爷。爷爷又当爹又当娘地带着我,由于只有一只眼睛,且视力低下,爷爷干…  相似文献   

8.
致金晶姐姐     
知道你,缘于那张定格的照片,一位残疾女孩,用残疾的身体保护着奥运火炬。向你扑来的是一群歇斯底里的试图分裂祖国和民族的暴徒,而面对这一切,你的神情却是如此的坚定和刚强。  相似文献   

9.
徐静 《辅导员》2014,(Z1):46-47
正《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理想的风筝》第五自然段: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①转,便②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③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  相似文献   

10.
四年前,一位从护校刚刚毕业的姑娘,顶着社会、家庭的压力,毅然把爱情献给了一位被医学界认为是绝症的一等伤残军人。四年中,她推着只能坐轮椅的残疾丈夫,走遍了全国所能打听到的治瘫痪的名医名诊,吃尽了人间的苦处。四年后,姑娘的爱终于感动了“上帝”,在她的精心照顾和护理下,这位残疾军人竟奇迹般的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爱的伤害     
小时候,村里有一位瘸腿的老人,一到秋天,就拿着长长的砍斧修理树枝。我曾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树要不断地修理才能长直,否则就不会成材。”他是一位老八路,据说他的腿就是打仗受伤落下的残疾,解放了,又不愿享清福,自已找了个力所能及的活儿来干,是一个村里人人都敬仰的人,学校也常常请他去讲革命故事,所以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2.
徐静 《辅导员》2014,(13):46-47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的一天,北京的一家鞋店来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腿有残疾,是拖着一条腿走进来的,走路的样子很吃力。  相似文献   

14.
为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年伊始,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要求普通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等都要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和特殊需要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为残疾学生创造更加适合其学习、康复、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整体顶层设计迈出的又一步。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两位优秀残疾毕业研究生的求职经历,分析了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高校和政府存在的观念障碍和政策缺失问题,提出了切实解决普通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寻找与向往     
这是一位残疾学员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她用真情诉说着对电大的无限感激之情,在她的无声的世界里,电大是她生活的希望,是她残缺生命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7.
可爱的单纯     
一位女生和她的男友一起经过地下通道,看见一个中年残疾乞丐向他们颤巍巍地伸出一只瓷碗。女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正要放进去,被男友阻住。男友对她耳语:“都是骗子,不要。”但女生还是把那一元钱放进去了。男友为此一气之下,跟她分了手。这是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我想稍作分析。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女生想捐出一元钱不是因为对方是乞丐,而因为他是残疾。乞丐是个中年人,如果不是残疾的话,他应该可以自食其力,没必要对这样的人进行施舍。女生和男友的分歧在于,这个乞丐是不是真残疾?如果是真的,男友可能不会阻拦,所以,他阻住女生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学会期待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医生在为一位产妇接生时,面对着生命垂危而又双腿畸型的婴儿,几乎放弃了努力——与其将来一直生活在漫漫的痛苦中,就莫如让这小生命自生自灭吧。但医生高度的责任感又促使他救活了婴儿。事后,医生内心久久不安:救活一个先天严重残疾的婴儿,不知是一个善举还是造孽。几十年以后,医生心爱的孙女得了一种顽症,慕名求治于对此症颇有研究的青年专家。一番细谈,老医生深深地惊诧了:眼前这位拄着双拐、才华出众的青年医生,竟就是自己当年救活的那个残疾婴儿 !  读罢此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千,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9.
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那是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沉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天地》2011,(11):46-46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担任班长。班上一位女生一只脚先天残疾,于是,五六个男生总是在自修课上叫她“瘸子”,嘲笑她,而她只深深埋下头,不做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