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经济、政策环境、游客身心健康需求市场前景和亚运场馆旅游资源开发、游客客源市场开发及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趋势等方面分析了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条件与趋势,并针对性提出广州应抓住后亚运时期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经济、政策环境和游客身心健康需求市场前景优势条件,以及亚运场馆旅游资源、游客客源市场和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趋势,通过实施建设广州现代体育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亚运城市体育旅游公共游憩空间系统和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等开发策略的落实,实现后亚运时期广州城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京杭运河体育旅游产业进行研究,京杭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相关地区体育旅游带来机遇,同时对运河生态资源保护,以及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在探讨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内涵、和谐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分析运河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而提出建立京杭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目的地促销策略,生态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城市创意双轮驱动保障机制,生态体育旅游评估体系、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补偿机制,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遗产开发保护体系及生态体育旅游景区竞争力指标体系,为相关政府部门对京杭运河地区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保证京杭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的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型城市。在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上拥有政策扶持、人文环境、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市场资源等优势,并提出促进丽江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广州把承办亚运会作为发展契机,在亚运前后几年时间里承办了数百场体育赛事,推动城市跨越式 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现象。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化丰富了广州城市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了城 市的文化软实力。在后亚运时期要从打造具有特色体育赛事精品、发展景观体育塑造城市形象、发挥区域 体育赛事网络优势、发展现代体育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体育新闻媒体传播效果和重视体育赛事人才资源开 发等六个方面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体育名城、国际体 育竞赛中心和国际体育大赛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连云港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区位交通和旅游资源等优势,为连云港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云港还存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制约体育旅游的发展等七方面的劣势;可替代旅游资源影响游客出游决策等三方面的威胁。目前连云港有政府的支持与重视为发展体育旅游事业明确了目标等四方面的机遇。并对连云港发展体育旅游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四方面进行应对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州市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市民对广州亚运会的关注与参与情况,分析市民对第16届亚运会给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体育环境的改善、个体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等问题的认同感,同时,进一步了解市民对后亚运效应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市民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进而为更多的广州市民在后亚运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让幸福广州号召下的广州市民变的更幸福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国内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因”和“制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分析认为:个人的内在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及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等主客观原因成为支撑国内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内敛”的民族性格和“主静”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不成熟”因素的合力成为阻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因”。根据分析结果,从体育旅游人口、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育旅游中介服务三个层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其丰富的区位、资源、交通优势很不相称。因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的构成及优势进行分析,结合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环境提出了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探究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目标下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政府和公众对健身体育旅游观念陈旧;健身体育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市场促销意识不强,项目或产品建设缺乏力度;健身体育旅游总体消费水平偏低,人均健身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健身体育旅游尚未形成规模;促进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体育旅游需求与健身体育旅游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是《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实施目标下我国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瓶颈。为此,提出构建和完善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加快城市周边乡村健身体育旅游度假地的建设、大力发展健身体育旅游保险市场、充分利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场馆资源的后续效应,拓宽休闲健身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空间及建立健身体育旅游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等发展策略,破解制约健身体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瓶颈,对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查阅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从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者及其行为、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类型、体育旅游市场及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体育旅游理论性的宏观描述较多,细节性的实践研究不足;体育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体育旅游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涉及,我国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尚无据可考;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研究滞后,尚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关于体育旅游市场和开发的研究也不多见,实质性的研究基本没有,如何构建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型将会是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