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是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以房养老"的本质和运行的模式及其相关背景为基础,对国内已出现的以房养老方式和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宁市的养老保障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与评价分析。然后通过对西宁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西宁市的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行性,最后对于以房养老模式在该地区的实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以房养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单纯依靠现有的社保制度和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适应加速来到的老龄化危机。面对汹涌到来的银色浪潮,"以房养老"模式,也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本文分析了以房养老在我国推行的市场前景,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养老负担十分繁重,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存钱养老以及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能很好的解决养老问题;"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努力破除"以房养老"模式实践当中的障碍,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以房养老"道路。  相似文献   

4.
“以房养老”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基本模式,以明晰的房屋产权为前提,贷款金额取决于房产价值等因素,贷款领取方式灵活多样。“以房养老”是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但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匹配、法律支持不成熟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我国各地的试点进展缓慢。根据国外实践经验,要使“以房养老”成功运作和顺利推广,合理的、多层次的产品设计是基础,政府担保和监管是关键,法律健全是保障。因此,我国“以房养老”体系的构建应从相关市场环境的建设、法律法规的探索与完善、系统性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入手,推进“以房养老”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前的试点,应针对潜在的“以房养老”需求群体(如拥有住房产权的失独家庭、孤寡老人)进行适宜的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林林总总的新闻媒体报道了各种"弃老"现象,究其原因,无非六种,但就如何防治"弃老",除了众所周知的提高道德水平等长效机制外,其它八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在分析养老所需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资源四个方面的基础上被一一罗列,以希裨益于我国养老体系的早日完善。  相似文献   

6.
作为保障单位的家庭和作为保障资源的土地对农民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而"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养老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保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社区,尤其是农转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探索和发展农村社区综合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服务平台和粘合剂的作用,调动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行政和市场这三个逻辑面向出发,实现保障主体、筹资机制的多元化。目前,应重点完善家庭支持福利政策和社区统筹支持福利政策,建设和完善农转居社区综合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建立以生存、生活公平为底线的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资产为本"的社区养老,可以充分激发社区要素的活力,调动可以运用的资产,有效缓解政府养老压力,也可以满足我国老人社区养老的愿望。文章结合兰亭社区养老项目,阐述如何以"资产为本",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系统,为有效解决目前养老的困境提出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新变化,对当前养老服务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状况、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评价、异地"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方面对养老服务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藉此对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区养老——城镇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传统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局限入手,指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目前都面临严峻挑战,并论述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提出社区养老是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并且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作了一个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养老服务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之一。从当前来看,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和支持力度,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虽处于初期阶段,但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社区养老要体现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参与方式,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推行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农村居民寿命的延长,在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重化。山东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收入不稳定,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难以实施的主导性因素;要解决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只有从当前该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建立政策性的机构(例如政策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公司)并设计出适合该地区农民的险种,才能最终解决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纵观英国、德国、新加坡三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英国公务员采取以基础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德国采取国家保障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新加坡采取中央公积金制度,实行基金积累制。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构建“三支柱”模式、对替代率严格规定、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3.
选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相关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分析2013—2017年间的效率值变化情况和省际效率差异,我国对于养老金的利用效率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前几年的迅速增长逐步步入瓶颈期,省际效率值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仍然需要进一步政策扶持。为提高养老金利用效率,应采取差异化发展的举措,对不同省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重视个人账户在养老金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完善构建养老金多层次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逐年兴起,目前已成为我国寿险销售三大支柱之一。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保险已经进入第三、第四阶段相比,我国还处于"分销协议"的初级阶段。在进一步全面开展银保合作业务中,保险公司必然面对来自产品开发、营销渠道、法律政策、承保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根据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现实,给出了在全面开展银保合作时的路径选择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海上货物保险业务实践中“一切险”的承保范围及其涉及的举证责任问题,结合我国海上货物保险中“一切险”条款的历史由来以及英国海上保险中的相关做法和理论,探讨了“一切险”条款的本意。结合我国《国务院组织法》、《立法法》、《合同法》的具体规定及相关法律原理阐明了对我国海上保险中“一切险”承保范围的理解:“一切险”条款中的“外来原因”不应被理解为“列明风险”;银函(1997)210号《关于海洋运输货物一切险条款的解释的请示的复函》仅为一种内部行业解释,不应当然成为保险合同条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其结果会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根据"年龄—迁移率"理论,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的1%人口抽查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等数据,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乡—城人口迁移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乡—城人口迁移加深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这将对农村传统养老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将会引起农村养老资源供求失衡。应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制度变革,提高农村社会养老资源供给能力,以弥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资源的流失和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7.
“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之后,面临着“人员全覆盖”的挑战,而缴费水平和档次的设置是影响农户参保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参保农民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反映出政策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对成都市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养老保险需求、预期保障收益以及缴费能力是决定参保农户选择缴费档次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户倾向于选择最低的缴费档次,主要由于农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预期收益较低和缴费补贴激励不足,而年龄、教育、健康、家庭抚养比以及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户的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的选择。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该进一步优化缴费档次设置,更加重视群体特征差异,并在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但中国尤为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如以老养老、有效开拓老年人市场、建立覆盖面广且适合各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等,以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社会养老保障是解决老有所养的有效途径 ,我国目前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存在着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 ,养老金入不敷出 ;医疗保险覆盖率低 ,费用过高 ;农村养老保险比例小 ,水平低等问题。建议加强养老资金的筹集力度 ;加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 ;加速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等措施 ,积极实施老龄化战略 ,使我国老龄工作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