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娅萍 《云南教育》2004,(32):44-46
实践证明,对一个人不良个性、不良品德的改变,往往比培养一种优良品德要难得多。幼儿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3.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如果只凭善良的愿望、苦口婆心的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品德形成受各种因素制约,十分复杂。再加青少年品德尚未定型,处于不断变化的时期,使人难于准确把握。如何使他们的品德向良好方面发展,即外在的社会道镇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这其间有没有共同的心理机制、有没有普遍遵循的规律,这是探讨品德形成的重要任务。 一、个体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是形成品德的具体道路。 社会化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掌握社会经验与道德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谈幼儿品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时期,如果不注重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会给孩子的终身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为孩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幼儿园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一、了解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和过程,是开展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孩子进入幼儿园,迈开了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园的环境影响和老师的教育,对幼儿品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人的品德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不可变,教师要抓住品德培养的特点,引导、促使中职学生不断改变不良思想品德,积极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品德认识能力的提高、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工作仅流于形式,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农村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9.
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当教育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主张张扬人的个性,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时,我们审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便会发现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扬学生良好的品德个性。一、品德个性的独特性品德是个性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品德个性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心理特征(也有学者把品德个性列为人格的一个内容),它集中体现在品德认知、品德思维、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等维度上,即品德个性的独特性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耍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题连贯性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它既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又是其建设的保障,二者相融相通,一脉相承。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6.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20.
沈玉兰 《青海教育》2008,(11):33-33
中学时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冶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