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并不应被视为班集体中的少数情况和负面因素,实际上它在班级中大量存在,并且是班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全不属于任何"非正式群体"的学生非常少.同时,"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班级的构成优化.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简单消灭、瓦解,而应科学地引导、协调.  相似文献   

2.
班级是学生人际交往重要的微环境,"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人际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能够让教育者正确、清晰地认识非正式小群体及其对于班级人际交往微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凋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个班级内的群体有各种各样的。它根据班级内部构成的原则与方式以及有无明确的结构关系,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和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则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相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地形成的群体。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民间组织”,但其在班级工作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中学非正式群体正确的引导和管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  相似文献   

5.
班级管理"着力点"的思维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思维模式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有其局限性,其实处于中间状态的群体才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着力点"!辅导员可以通过抓住非正式群体的负责人、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人物、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个体,以此带动班风建设和整个班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怎样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四川省峨眉山市教师进修学校洪友伦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  相似文献   

7.
梁红 《教育与职业》2008,(2):172-174
班级中出现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正常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和有效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使之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特点、功能几个方面做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此时,中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非"官方"的小帮派、小集体,即管理学上的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他们有些对班级、学校的发展有益,有些则相当有害.厘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区分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对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李根 《辽宁教育》2021,(4):53-55
班级群体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主要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负责和授权组建,学生干部是其核心领导力量;而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则主要源于同学间的志趣相投或个人喜好,"领头人"是其核心领导力量。依托学校教育实际,紧扣班级群体分布情况,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深入认识,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从紧扣育人价值导向,关注群体活动形式,重视核心领导力量等方面着手,让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共同谋发展、展风采、促成长。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一种常见的群体。新时代背景下的班级非正式群体经过"变异"升级,衍生出许多新的"圈子",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文化"。班主任要通过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借助社会与家庭、学校三方的力量,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圈子"。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邹春丽 《考试周刊》2013,(9):186-18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已成为班级、学校、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对该群体的概念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从班级和家庭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校和班级管理运行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地意识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清醒地区分班级中所存在的不同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它们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对于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其与班级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6.
怎样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洪友伦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彼此间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正式群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交往活动的心理需要、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  相似文献   

17.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均属于、生活于某一特定的群体之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学习生活在学校、班级、少先队等正式群体;另一方面、还可能与班级内外的某些同学组成一个个非正式群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价值和规范系统,而这种价值和规范系统至少调节着各个成员的行为".由于非正式群体有相对稳定的人员、统一的群体行为,谋求的谐调心理,因而,对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曾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分析了近五百名小学生,发现不同年龄特征的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发展有显著差异.低年级阶段,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正式群体的概念,又发展组合了非正式群体.一年级小学生一进入小学就面临着一个群体再组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班级建设中不能忽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