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硬饵     
张炎冰 《钓鱼》2011,(19):21-21
硬饵钓饵的软和硬随鱼而变,因口而异。吃惯了颗粒饲料的草鱼、鳊鱼,一听到投饲机的声音就上浮,不等饲料下沉水底在半路上就截住了,吞下去的都是还没有软化的硬饵。一些喂玉米、麦子的水库也是这样,干硬的饲料刚沉至水底草鱼就来了,吃的是硬饵。处于饥饿状态的鱼都会吃硬饵。  相似文献   

2.
程宁 《钓鱼》2003,(22)
“口动标和体动标”这一说法非我自创,是一位北京的钓友在和我探讨浮标时随口说出的,我当时没听懂,经他解释之后,觉得这说法很形象、也很精辟,言简意赅,一句话就区分开鱼吃饵拉动浮标的两种不同方式。这样我们在解释这两种方式时,省去了很多罗嗦。“口动标”是指鱼吃饵时单凭口腔产生的吸力拉动浮标;“体动标”是指鱼吸饵时浮标未动,当鱼吸完饵后,含着饵后撤、转身或调整身体平衡时,拉动浮标。钓“口动标”,必须是饵在水中的自重全部被浮力所平衡,浮标与饵几乎处于垂直状态,子线与主线都绷得紧紧的,饵被拉动,浮标自然跟着动,因为它们处于完…  相似文献   

3.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4.
垂钓中经常听到不少钓友抱怨不是钓不上鱼,就是跑鱼,其因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有些因素却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一是饵。有的人对这个问题不重视,不管什么饵,拿来就用;或凭个人想像随便调点就用,所以造成不上鱼。因为鱼的品种不同,喜爱吃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的一天,我在家炒面粉,准备配制鲢鳙饵。突然,有客人来访,我忘了关火就去开门迎客人,结果将面粉炒煳。弃之不舍,将炒煳的面粉配制成钓饵,有一股巧克力香味,深黑色,故名之黑粑杷。第二天,用此饵在朋友一山坪塘用爆炸钩飞钩浮钓,频频上鱼,喜出望外。此后,用黑粑粑配方制作的饵料在几个水库、肥水、瘦水与发酵饵做过多次对比试钓,其结果黑粑粑比发酵饵上钩率高30%左  相似文献   

6.
露钩和上鱼     
老渔夫 《垂钓》2006,6(12):28-28
装饵时将钩露在外面好还是应把钩包在饵里,这样的争议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争议的焦点就是鱼类是否吃露钩的鱼饵,有人说钩露在外面并不妨碍鱼吃食,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两者谁对谁错?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对。  相似文献   

7.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8.
罗有祥 《垂钓》2002,2(6):27-27
第一次用“锦龙”是2001年4月底。我与几位钓友前往大泉沟水库,垂钓一小时后还没见鱼影。我突想起包里放的“锦龙”鱼饵,取出一包后撕开,一股浓香扑鼻而来,使人闻之都欲吃上一口。我用“锦龙”饵与白面、棉籽饼粉按1:1:5搓成乒乓球大的两块投入窝中,然后直接用“锦龙”饵与白面1:1水搓后挂钩入水。  相似文献   

9.
张之晔 《钓鱼》2013,(22):24-25
蚯蚓用作钓饵历史悠久,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腥膻味重,啥鱼都吃;大小合适,持钩性强;取之方便,装钩简单;蠕动活饵,能逗能守。缺点是不卫生,有破坏生态之嫌,所以竞技钓鱼禁止用虫饵,包括红虫、蛆、米蛀虫。不过人工养殖,成了商品饵的蚯蚓就不在此例了。商品饵出现后有了"蚯蚓鲫""红虫鲫",将加工后的蚯蚓粉、红虫粉、鱼粉、虾粉添加到以米豆麦黍薯为主要原料的鱼饵中就有了腥饵、腥膻饵和腥香饵。然而粉状饵与鲜活的蚯蚓是两回事,有味无形,没有体液,不再蠕动的蚯蚓饵与其他商品饵毫无  相似文献   

10.
朱剑飞 《钓鱼》2009,(24):48-48
很偶然的一次,几袋过期的商品饵舍不得扔,但是又怕开饵后钓鱼效果不好,突发奇想,便倒入锅中文火炒香后再用,谁知道,这炒出的商品饵反而效果大增,不仅不受过期的影响,还效果出色,超过一般的商品饵,在钓鱼中屡屡闯关斩将,还刷新了钓大鱼的单尾重个人记录,至此,我觉得发现了商品饵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11.
程宁 《钓鱼》2004,(3):47-47
有钓友看了《浮标篇》之后,问浮标动作和鱼吃饵的姿势是否有关。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有些钓友在研究调标用标这个问题时,千算万算什么都考虑到了,却把问题的主要因素——“鱼“这个活物给忽略了。而恰恰是鱼,在吃饵时,由于姿势不同,吃的上下钩不同,会把所有的公式和人们费尽心机推算出来的结果全部打乱,所以说我们必须了解鱼用不同的姿势吸动饵球时,会导致浮标出现不同的鱼讯语言这一重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多用饵     
提起钓白鲢、鳙鱼,人们自然想到酸臭饵。然而,在一次钓鱼中,我意外发现用腥香饵比用酸臭饵,效果更胜一筹。 1991年6月的一天,我到黑沟水库钓鱼。当时糟食在丹东地区还没流行,钓鲤鱼都用葡萄钩。那天我下了5组葡萄钩,饵料用玉米面窝头加炒香的黄豆面。考虑到该水库有网箱养鱼,为了使鱼食和网箱喂鱼的颗粒饵料吻合,我又在饵料里加了些秘鲁鱼粉。没想到这一加鱼粉还真产生了奇迹。到傍晚收竿时共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钓鱼》2006,(10):26-27
大家知道,底钓时,鱼吃的是沉在水底的“死”饵,浮标调整首先要考虑的是让钩饵在水下呈现适合鱼情的合理状态,同时使钓组保持较高的体现鱼讯的能力。与此不同的是,浮钓时鱼主要是在饵的下落过程中吃饵,吃的是动态的“活”饵,因此在浮标的调钓理念上用不着考虑钩饵在水下呈现的状  相似文献   

14.
我钓鲫鱼非常重视钓线的选购和匹配。因为钓线选配得当,才能使浮漂更好地反映鱼吃饵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主料     
张炎冰 《钓鱼》2012,(12):21-21
商品饵以米豆麦黍薯或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经烘炒粉碎后加入必要的状态添加剂制成。其中,米豆麦黍薯是给鱼吃的,称主料。然而呈细粉状的主料会阏兑水量和揉搓时间的改变而不存状态,为了让钓饵得到和保持合理的状态,许多鱼饵在主料之外还加入了拉铭粉、膨胀纷、粘粉等添加物,统称辅料。与主料不同的是,辅料不是给鱼的,其作用是调整和改善钓饵状态。  相似文献   

16.
拉饵和搓饵是我最常用的两种用饵方法,这两种饵的使用,要根据季节、环境、对象鱼灵活机动掌握,现用这几年积攒下来的用饵经验,来谈谈如何运用这两种用饵之法. 一、用饵之道 一方面环境决定用饵.在春冬、深秋之际,以拉饵为好.一般来说,鲫鱼和白鲦是我的主要对象鱼.因为气温低,水温较低,在大多数鱼不开口的情况下,白鲦和鲫鱼是比较爱吃食的,钓这两种鱼,拉饵是我的首选.它雾化好,质量轻,便于鱼吞食,可用细线小钩,调3~4目钓1~4目.而在夏天、初秋,天气热,水温也高,各水库、堰塘中的小白鲦等闹钩也很多,用拉饵则不现实,如果大打鲫鱼、鲤鱼则要准备好一定硬度的搓饵.  相似文献   

17.
钓鱼论虾     
朱剑飞 《钓鱼》2013,(15):24-25
钓鱼常常与虾分不开,从以前的单纯用虾做饵,再到虾粉,以及路亚中的拟虾饵,使得鱼与虾愈发的密不可分。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事实上大鱼不但能吃小鱼,也是能吃小虾的,尤其是河里的草虾更是大鱼的最爱。我发现,钓鱼中有了虾的帮助,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19.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20.
水库涮溪哥     
任志新 《钓鱼》2005,(19):21-21
“涮”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洗涮衣服和吃涮羊肉,但钓鱼人创造性地用之于鱼吃饵的一种动态——一吸一吐的动作,称之为涮饵。在竞技比赛中,钓友们对这种钓了放,放了又钓的猾口鱼涮饵引起的空竿是深有体会的,动了不少脑筋,但效果依然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