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孝道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孝道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意义。但孔子的某些孝道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每每被后世尤其是现代人误读,例如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就存在很大争议。而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孝道思想基本精神的把握,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主张孝敬还是孝顺。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辩证,以期还原孔子孝道思想的原意。只有弄清孔子孝道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孔子的孝道精神。  相似文献   

2.
虞宁宁 《中国德育》2007,2(10):45-48,84
孔子是中国系统论述孝道思想的第一人。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爱是本源,敬是提升,忠是外延,礼是规范。孔子孝道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其精神本质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在传统"孝道"形成的过程中,孔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在继承了春秋以前孝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把孝和礼结合起来,孝的含义由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转化,并使孝从以宗教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伦理意义为主,使对父母的孝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蔡爱东 《考试周刊》2011,(33):233-235
中国的厚葬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孔子是丧葬礼仪的研究者和传承者,他虽从没提倡过厚葬,但他的孝道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传统。在中国,薄葬与厚葬的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家庭孝道观对当代中国的家庭养老具有重要意义。子女领会孔子的家庭孝道思想,从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敬养,努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增强行孝的紧迫感,对下一代进行孝道教育,维持家庭养老的良性发展,让老年人在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幸福地享受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7.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孝道教育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孝为做人之道的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从儒家的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孝为道之本的思想。富阳市渌渚镇曾经是南宋大孝子周雄的诞生地。周雄以孝赢得历代百姓的尊  相似文献   

9.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孔门弟子曾子(前505—前435年)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继承孔子晚年对于政治的新理解,他致力予孝道的体系化和普遍化,担负起在中国倡导孝道的使命。他的工作,使孝道在仁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儒学在曾子的影响下,开始走向了下层民众,从而使其道德的和社会的成分都提高了一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子的学说对于儒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突破了对上无限服从的传统界限,儒学转向了以仁服人、以德治国的新途,为未来中国思想的发展确立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姜冰 《华章》2012,(35)
作为《论语》中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孝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义务提出了要求.纵观《论语》,其中提及孝道观点和思想的内容有十几条之多,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孔子孝道思想予以了阐释.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亲隐"和"谏亲"是孔子孝道思想中的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为子之道中都需要运用,但是如何运用得恰当却是一个大难题。曾子和孟子分别各自吸收并学习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的一方面,并将其深化与改进。  相似文献   

13.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对提高当代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初朴素的孝亲意识重在拜祭祖先和敬老养老,原本并未包含绝对服从君长的要求。自孔子创始为孝文化灌注以忠顺原则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从而为后来中国父家长制式的专制统治贡献了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儒家孝道伦理。儒家孝道伦理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等级统治的思想基础。虽然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但毕竟有违近代自由、民主、平等精神,今天仍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5.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文本表明孔子的孝思想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于他对个体人性的洞彻。孔子从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孔子蕴含着生命意识的孝道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道德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孝道     
根据殷周以来民族传统的原始情感以及孔子经由仁心自觉而作出的对此的厘清,阐述了孝道及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物质赡养、精神敬养、健康关切等道德内涵是孝道思想的精华,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家庭规模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弘扬传统孝道规范中的道德精华,对于有效应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历史上,孝道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还是传统的佛教伦理,孝道思想都深植其中。儒家和佛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不尽相同,文章从这一角度对儒佛在孝道思想上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探究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千百年来着影响着中国一代代人。通过深挖孝道文化内核,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资源,通过孝道文化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相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