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訾晴 《英语广场》2023,(21):11-14
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母体,响应国家“讲好中华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号召,值得对外译介传播,以溯本清源,展现更为全面的中华太极拳文化。本文从陈氏太极拳可译文本的选择、所译文本的语言特点和目标受众的选择上分析陈氏太极拳文化译介传播的现状及难点,旨在更好地对外宣传陈氏太极拳,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2.
朱广庆先生于1963年以东北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了极富画面感的佳作《风雪爬犁》。作品在1978年获得了汇演创作奖,直至当今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民族化交响乐的创作。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中音色的选择与配器的方法,探析民族化交响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音色观念及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的创作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卓越超凡。她以写实的手法、同情的笔调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世界。极富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以中国婚姻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反映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精神文化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的目的是架构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一个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莫言文学作品在韩译介、接受与传播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总结与概括:1988-1998年是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起步阶段;1999-2012年为莫言作品在韩翻译与传播的高潮阶段;2012-至今是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鼎盛时期。本文亦从西方国家的助推作用、韩国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莫言在韩文学推介活动等角度分析了莫言作品在韩传播与接受的原因,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音乐领域中极富影响力与个性的杰出作曲家,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音乐作品。本文笔者以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34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思维与技法特征、和弦运用技巧进行研究,力求揭示与学习该作品的创作观念与和声技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个在德学习的艺术者的身份,从德国汉堡的"中国月"视觉艺术作品的传播,去尝试思考德国现行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品所显现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同时对"中国月"跨文化交流和视觉艺术作品的传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变革意义的绘画作品。它以奔放飞动的线描为造型基础,色调鲜明,气韵生动,笔墨传情。它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儒、道、佛三教互融共存的观念特征,表现了真挚的世俗情感。其风格的发展和变迁明显带有深层文化异向发展的趋势,已从解释性情节上升到意境的表达,并从放达粗犷的审美感受向细腻有致的审美愉悦转变。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的美术知识迁移是在异质文化间通过不断碰撞、调试和融合实现的,其中知识迁移主导者的作用非常重要。1920年前后,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的陈师曾为了解决绘画如何在实业救国中发挥作用、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颇具创新性地从实用的角度着手,借舶来品“图案画”来重塑国画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通过演讲、撰文、教学和图案画实践等方式实现了图案画在北京美术界的重新阐释、传播和推广。陈氏将日本图案画新理念与中国美术传统相结合,使移植的图案画与本土现有的美术知识发生了有效融合,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陈氏对图案画的重新解释体现了他对中国与西方美术兼收并蓄的态度,改变了民初北京“保守”的文化图景和京派画家作为“传统派”的刻板印象,也体现了民初传统文人画家向现代美术知识分子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时期,柘城陈氏家族历史厚重,声势煊赫,支脉繁衍,家族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以元代著名文人陈思济为代表的陈氏文人群。但陈氏文人群的诗文作品多已亡佚,很难对其创作实绩作出客观评价,只能通过他们的生平、著述考述来了解柘城陈氏家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13.
陈宝琛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家庭对他影响很大。陈若霖为乾、嘉、道三朝老巨,他为官清正,自他以后螺洲陈氏世代为官。陈景亮和陈承裘继承了陈若霖的为官思想,为民请命,忠节自重。陈宝璐在陈氏家族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致力经学,学识渊博,为陈氏留下“好读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推动陈氏太极拳在地方高校开展工作,必须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采用多媒体化教学手段,扩大传播范围,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厚度,提高大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陈氏太极拳在地方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给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造诣。本文通过对李安电影作品的跨文化特质进行解读,总结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以期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妈祖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民间信仰。沿海漕运北上催生了妈祖信仰向北传播,而沿海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与南方相比,妈祖信仰的北方传播无论是传播路径、信众来源,还是价值功能都体现出了北方特性。通过简单归纳北方妈祖文化的特点,政府或民间可在今后的倡导和推进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象数与巫术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这种认识直接影响了古代文艺作品的意象、境界及结构方式。“取象知意”的观念使得作品意象被赋于丰富的内蕴 ;“心斋”、“坐忘”的思维状态使作品更倾向于天人合一的渺茫境界 ;而命有定数的观念甚至也直接反映在作品的结构上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维新变法前后,西方政党观念伴随宪政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观念。政党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对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及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将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中,阐释其诗歌、小说、译作中所体现出的个体独立精神,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生成的作用,在其小说艺术手法的现代性倾向的综合分析中,发掘苏曼殊的极富魅力的精神探索历程,归结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