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元异质、感性表象、善变娱乐、潮流群体性等特点入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社会、个体及文化的多维度探究,并提出几点粗浅的青少年偶像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特点等方面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表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重点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典型特征:首先,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加剧了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其次,大众媒介的虚实交互性吸引青少年群体;最后,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趋向于表象化和易变性特点。针对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就青少年的教育对策进行了论述。对大众媒介自身来说,青少年教育需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育,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学校和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偶像面窄,明星化;盲目消费;疯狂痴迷,荒废学业;神化偶像等.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必须因势利导: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认知疏导,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加强交流与对话,探寻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选好报道视点.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9.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及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榜样偶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并寻求榜样偶像教育的新途径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对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  相似文献   

11.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甚至整个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在当下大众媒介营造的单一娱乐化偶像崇拜语境中,青少年对娱乐偶像狂热追捧和崇拜,而这对青少年极其不利,因此加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德育和智育发展不和谐,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场地、器材、经费等,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因素。学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德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管理等方法,积极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与网络文化已经对社会、经济、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与冲击,网络文化对高校的德育工作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效果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文化的出现促使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将传统文化纳入高职德育,可以消除工具理性对高职教育的负面影响,实现高职教育本质回归,消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增强德育磁性,提高德育质量。为此,提出将传统文化纳入高职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给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应形势的发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出路和对策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宋兴 《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5-10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对社会发展的适应与超越性要求更高。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显现出实质性弱化的趋势,影响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内部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因素及家庭的影响,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京8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基于对现代性理念的极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以及社会不良环境的负向导引等因素的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需要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铃 《中学教育》2010,(10):49-53,48
儿童说谎行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道德教育中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儿童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评价发展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当前针对说谎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白谎"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歪曲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说谎认知和评价产生了消极影响;生活中成人的榜样作用在说谎行为方面给儿童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上述的德育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德育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