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一书,可以探究他如何由对人之生命之省思与体察,来打破现实命限的局限性。而在主观境界上达到德福一致的可能。从牟先生对人之生命的察识而言,其观照自己与他人之生命,一方面恐怖于自我生命的虚无、怖栗与痛苦,一方面也哀怜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免于业力、习气与命限的纠葛,而身不由己地摆渡在人性的浩劫中。有其不可免的悲剧性,于是本乎对有情众生同体大悲之关怀,乃提出儒家“德润身”作为生命实践的相应之道,自渡渡人的不二法门,同时也为今日之儒家道德哲学的限制与可能性,指引出一个值得正视与开拓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的自杀和杀人问题。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西方人提出生命神圣论,指出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则,没有生命,就无法谈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在战争中最怕死,喜欢投降,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这对我们理解生命本身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IT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很多人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嗤之以鼻。我们需要用全局性的视野和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新技术,一方面,我们不能将这些技术割裂开来,它们是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  相似文献   

4.
对安稳家园的艰难跋涉是张爱玲家族小说中女性共同的生命轨迹。为求安稳,她们一方面展开了对男人的疯狂追逐,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无奈地承受着男人带采的所有痛苦,由此,她们的生命最终扭曲变形,走向人类最深刻的悲凉.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矛盾属性有助于人对道德的认识,道德是人基于现实之物包括人的生命的缺陷性和不圆满而对事物和生命演进的必然性及其圆满状态的深刻顿悟。道德教育应该以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关注人类生命的延续意义为基点,以激发生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为动力,以人类的和谐永恒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感悟生命     
有一位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咀嚼这读来矛盾而内蕴深刻的诗句,把生命的含义,穿透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8.
在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中,通俗的情节通过精致的比喻和意象而传递出了超越文本的深刻内涵,那就是作者对人性与生命更为深刻的理解——人是孤独的个体,生命是苍凉而无奈的,挣扎是徒劳无益的。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矛盾属性有助于人对道德的认识,道德是人基于现实之物包括人的生命的缺陷性和不圆满而对事物和生命演进的必然性及其圆满状态的深刻顿悟.道德教育应该以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关注人类生命的延续意义为基点,以激发生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为动力,以人类的和谐永恒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华祝虎 《新读写》2013,(3):28-29
我想正是因为九年的书本累积和多思多考才能造就小作者今日细腻成熟的笔触,通篇内容简单而深刻。是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失去一些又得到一些,而离开旧的人和环境接受新的挑战,恰恰就是生命的乐趣所在,那些朦胧的情愫也.会在岁月中变得弥足珍氕  相似文献   

11.
传统思想文化过分强调伦理本位、崇尚德教至上、信奉宿命论、实行中央集权、奉行情权大于法和人治思想等,这些思想一方面对当时的社会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却严重制约了中国民主法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分析与规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的高风险已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全面推行。我们应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作具体分析,一方面对无法回避的风险应由银行、学校、社会共同分担,另一方面可通过一些手段规避风险,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国家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肩负着打击犯罪的职责;同时,国家在具体犯罪事件中又可能负有一定过错,直接引发了他人的犯罪。国家过错引发他人犯罪,应当根据国家过错的大小豁免加害人的罪行或部分刑事责任,这种豁免符合责任分担的法律原理,符合国家打击犯罪的主体身份,也符合刑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全国人大立法性权力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受人民委托行使立宪、修宪权;另一方面根据宪法的授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前者使全国人大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其立宪、修宪行为不应成为任何国家机关的审查对象;后者则决定其为“国家立法机关”,其立法行为应接受宪法授权的违宪审查机关的审查。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的设立应采用建立宪法法院独立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所有国家机关的行为均应接受宪法法院的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后,自然在人身上留下的独特印迹以及人将印迹贯穿于自己整个生命活动后,就容易对自然产生一种向往。歌德多次谈到文艺既要合乎自然,更要超越自然,其创造出的“第二自然”要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在歌德看来,要达到自然本身的素朴状态、事物发展的平和状态与个人生存的自适状态,文艺创作还需合乎真实人性,表现健全道德,展示伟大人格以及倚赖先验思维。  相似文献   

17.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意向性有关的客体形式;审美对象要引起审美主体心灵的反响,主体自身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呼应。这种情感呼应,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此,在审美选择中所实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天然际合,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使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使人类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印证。  相似文献   

18.
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职业技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9.
南渡初年,高宗政权承担着双重历史任务,对外要抵抗金人的进攻,对内要重建被金人摧毁的统治中枢,摆脱北宋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实现国家中兴。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们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国家与民族危亡激发了诗人们强烈的报国热情,中兴的热望使他们的心态表现得慷慨激昂。另一方面由于高宗的庸弱,南宋在抗金中屡屡失利,国家的重建也举步维艰。诗人们中兴的热望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失望、不满的情绪急增,复国无望与英雄失路的感伤成为他们不能释怀的心结。  相似文献   

20.
天人观是李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李柏继承儒家传统《易》学思想,提出了天人不离、事天静一之说;另一方面,又吸收心学与张载关学,以尽心知性知天为进路,提出天心人心不二、天地仁民爱物等观点。展示了身处明清易代之际的李柏对个体精神安顿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