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
影视幽默翻译是个被人忽视的领域.对于电影<亚瑟王>中文译制片中幽默效果的研究调查显示,译者无论采取直译、归化还是再创造性翻译策略,原语影视中的幽默无法全效地复制在译入语影视中.一般性幽默可以翻译,译文与原文在观众中产生近似的幽默效果;而语言和文化幽默则不可期待译入语观众会产生同等的诙谐幽默体验.译者有权在符合译入语民族意识形态之下对原文幽默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过程起决定作用的译,离不开译对原作的再认识与再表达。一部好的译作不仅是这种再认识与再表达的结晶,更是译独具特色的身份——翻译主体的证明。本就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展开讨论。认为译误读与偏见现象的存在,两种化之间的冲突,致使译作与原作不能实现完全对等,只能达到近似对等。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译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这要求译在尽量保留原风貌,作思想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译语化要求及读的接受能力,对原作做一适度转换或修改,以期实现近似对等。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本质要求译文是原文尽可能"等值"的或"最佳近似"的信息转换。但是在中文品牌商标的英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从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出发,在语音、语形、语义、文化、心理、美学等不同层面做出大胆的"叛逆性"变通。这种变通不仅使译文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增值"信息,使译文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而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也常常揭示出翻译主体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拥有独特的文体和内容的引申意义。然而诗歌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对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导致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苏珊&#183;巴斯内特在其文章《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中阐明了诗歌可译的观点及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巴斯内特关于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论对诗歌翻译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其《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一文的解读认为: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移植种子的过程,即抓住诗歌原作的精神实质,充分考虑与文本相关的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形式和风格来承载原诗的精神实质,把诗中的引中意义和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7.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愿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原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词语是指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或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形成词汇空缺或词义空缺的词语。文化词语移植的方法主要有: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仿译、形译和全式借用。目前文化词语的移植呈现出音译词活跃、音译词成分语素化、仿译词大量引入和字母词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赵萍霞 《文教资料》2010,(34):34-36
本文首先对汉语格律诗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要介绍汉语格律诗英译历史,界定“方法”一词;之后介绍了汉语格律诗英译的四种方法,分别是以韵体翻译的格律派、以自由诗体翻译的散体派、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创造性改写的创译派和散文诗译法。  相似文献   

11.
15—18世纪,双行诗体是英诗中具有极高价值的诗体,它的运用往往凭借博学与机巧。双行诗体具有很高的文体地位、丰富的形态。除素体诗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格律韵诗主要是双行诗体。虽然卞之琳宣称采取刻意移植,亦步亦趋,刻意求似的诗译策略,然而,根本上却是汉化的改写,有意追求遣词造句上的庸俗化(近似"打油诗"),在理解和效果上,与原诗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赏析两首译诗的比喻修辞手法移植入手,在比较两种译文的得失的基础上,讨论诗歌的本色译。文章认为,不同风格的译文都是可取的,但只有符合汉语表达方式、译出原诗风格的译文才是本色译。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92):10-11
传统译论将翻译活动置于文本层面,即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受此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丧失,创造性受到抑制。现代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在交际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层面对郑振铎《飞鸟集》进行分析,通过比对英汉词汇的意义差异,探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包括创造性与叛逆性,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从创造性翻译和叛逆性翻译两部分对林语堂译苏轼词分析,探讨创造新叛逆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文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原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文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译诗就是用不同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并做到“传神”、“传美”这两个目的。目前出版的书刊中,在古汉诗英译文里出现一些不足之处:1.用词不当;2.误解原意;3.不能传神;4.失却美感;5.以散文译诗。一些诗经过改译,可以达到“传神”、“传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文化的可译度,即可译文化、部分可译文化和不可译文化的研究表明,由于不同国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等值,因此翻译等值只能是近似的等值。文化的翻译等值层次,首先应该达到文化语义层次的翻译等值.然后才是文化语言形式层次的等值。  相似文献   

18.
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在翻译中发挥其能动参与和积极的创造性作用。本提出“衍生本”的概念,并从译创造性产生的前提、根源和具体实现方式这三个方面论证了译主体创造性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正视这种创造性的客观存在并对其加以积极运用.才能正确地指导翻译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伪译"现象的探讨。分析"伪娘"的必备条件、"伪娘"的实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译"的本质。"伪译"与重写不同,"伪译"在主观上是一种翻译活动,而重写却是一种创作活动;"伪译"也不同于改编,改编在主观上对源语文本进行了改写,而"伪译"往往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而不得不对源语文本进行创造性翻译,从而偏离了源语文本。"伪译"是对源语文本的创造性翻译虽然在语义上有悖于原文,但却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在某种程度上为译文作者实现其翻译目的或为目的语文化输入新的活力、引进新的文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电影Mulan的中文字幕虽然具有"伪译"的性质,但却让中国观众获得了与外国观众类似的观感和体验,因此,"伪译"和"伪娘"一样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