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等级禁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封建时代很重视“避讳”。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都不得触犯,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采用其它方法迴避,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写出或说出的意思。前者因全国都避讳,称为“国讳”或“公讳”,后者因全家都避讳,称为“家讳”或“私讳”。  相似文献   

2.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3.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查阅古字典,"讳"在<说文解字>里释为"忌也,从言韦声"."避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忌讳.  相似文献   

4.
《浙江档案》2004,(5):42-42
何忠礼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中,有种种忌讳,其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忌讳,就是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人们将这种忌讳称做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避讳,二名要避讳,要避讳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帝王或尊长的名字不得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谓之“避讳”。 避讳大约在西周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里将避讳看得与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同样重要。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以及个人的尊严和威风,规定在文书中也必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结构为"是-非似"(being&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讳文化"背后的"'沉默'传播"包含的一般传播规律,对传播学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王新 《云南档案》2011,(5):23-24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其中的文书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忌讳的延续和传承。避讳虽然对文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10.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存在造成了文字混乱,史实淆乱,给人们阅读、整理和研究古籍带来了困难。但各朝讳字不同,有其自身规律。掌握这一规律,熟记各朝代帝王的名号及其避讳字,对鉴定古籍版本的成书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