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其中教育方面的合作也有所加强,同时泰国也想争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中心.因此,笔者根据泰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各时期的不同特点划分为传统教育阶段、正规教育基础阶段、国家发展现代教育阶段及国家教育新时期四个主要阶段来研究,以期促进对泰国高等教育的了解和与泰国教育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清朝、北洋军阀、国民党历届反动政府统治时期,曾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的条约,其中绝大多数是丧权辱国的.仅就《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的条约统计,在1842-1919年期间,与26个国家签订各种条约、合同、规定等662个(包括与两个国家合订的条约36个,计算时只计算一次),另与各国共订的有68个,总计是730个.其中和英国签订的条约最多,有163个(包括两个国家合订的29个).在1919-1949年9月期间,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各种条约、合同、规定等383个(其中与两国合订的7个,计算与上同,另与苏联订立条约30个未计算在内);与各国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与"近代化"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逐渐形成到日趋瓦解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旧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罗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世袭制的建立而开始出现的。商周时期,经历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  相似文献   

6.
战后西方国家再就业培训政策经历了就业培训时期、创业培训时期和多元培训时期三个阶段的演变,各国基本上建立和完善了再就业培训体系.当前,西方国家主要从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生涯指导、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框架、改进失业保险制度等方面入手,强化了再就业培训在应对失业问题中的作用.借鉴其经验,我国应当首先从建立灵活、弹性的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两方面来完善再就业培训实施模式;同时加强财政、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尊重对象的个体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以改进我国的再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民主思想可以从政治发展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即制度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制度建构主要体现在建国三时期、五权宪法、权能分离等理论中.而人的建构则体现在国家认同、心理建设等理论中.孙中山以此为支点在宏观和微观上建构了制度和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单元导读】从1840年到1901年,是清朝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这60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国家政治生活、人民经济生活、对外交往、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明显地表现出与明清时期截然不同的阶段特征:1.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英、法、美等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又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国家需要工业品销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是从国家形成的三个朝代向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秦的过渡时期,也是经济、政治与军事各方面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它对之后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至今的主要都城都设在今天的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于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但只发生于王朝更迭之时,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对首都定位何以存在这样的变迁进行一些分析,或许能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政治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与越南关系特殊,越南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约有一千多年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直接统治之下的郡县,约有一千多年它是独立的封建国家.越南文学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极大,公元968年越南建国后,中越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在文学上,越南深受中国的影响,同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12.
韶州岑水场为宋代著名矿产地,盛产铜、铅、矾等矿产,其中尤以铜产量最为瞩目,是国家坑冶业、铸钱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两宋时期岑水场的发展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一为劳动力主体的转变,由北宋时期的自由坑户转变为南宋时期的配隶犯人及厢兵;其二为生产技术的转变,胆铜法自北宋中后期引进后逐渐在南宋成为岑水场的主要生产技术。这两个变化,即与两宋时期韶州地方社会的发展相关,同时也受到全国坑冶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0世纪是彻底改变中国和美国命运的二百年.立国不久的美国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迅速崛起,最终在19世纪末挤进世界强国的行列,给20世纪的国际关系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中国则历经了从衰落到屈辱的一个半世纪,在多年艰苦探索之后才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与美国相比,中国真正的大发展时代整整晚了一个世纪有余.本文从中美两个大国不同时期崛起时的不同国际环境,分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展望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等诸多挑战,但前景依然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创新能力既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在理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多元化实践平台,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角度、多方位和多视野上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条件的保障.同时,从软、硬环境两个层面上阐述了实践平台的建设内涵.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为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着重探讨和描述了秦汉时期两个不同等级层次及消费结构、秦汉时期社会消费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等级层次.即地主阶级腐朽、寄生的奢侈性消费与劳动者的有限消费.文中分别从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祭祀、娱乐等消费结构的几个不同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都城的一个飞跃发展时期.数量上数十或数百个诸侯封国都城同时并存;规模上突破了礼制等级制度的制约;形态上棋盘式布局格局和城廓制度初步形成;地域上遍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呈现出由中原向南、北、西散射状发展态势,初步确立了中华大三角的都城分布格局,从而奠定了以后中国2000多年都城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阶级职能。但同时,国家又是社会管理的机关,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这样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学术界多年来是十分重视研究的,而对于后者,则往往有所忽视。为了在理论上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在实践中合理、高效地发挥我国政权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领导和组织好我国的四化建设,本文想就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它的根据和内容;它与国家阶级职能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国家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区别等几个问题,谈如下粗浅体会,以求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可持续发展思想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正式形成时期、成熟与系统化时期四个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资源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持续性原则(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和平等性原则(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既存在着不利因素,同时又具有许多有利条件。联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可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教兴国战略、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婴 《历史教学》2002,1(4):28-33
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比较活跃,可以分为近代与当代两个时期.从交流的层面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相同之处,从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心态、方式、范围、结果等处比较这两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差异,揭示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与历史规律,或许可以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新文化的重构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国家伦理概念的混乱,造成法治秩序没有终极判断标准,给国家繁荣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也形成阻碍.公民道德、法律体系以及国家行为的存在,都说明了国家伦理概念的可能性.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所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具有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它与国家确认的公民伦理、行政伦理、政治伦理及制度伦理等都有本质差别.国家伦理在主体、内容、形成、表达及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