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行政听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其涵义是"听取对方的意见".尽管各国行政程序法对听证制度的具体规定不尽一致,但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程序制度,已成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目前,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行政听证的范围、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笔录效力制度、听证物质保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因此,应在扩大行政听政范围、确定听证主持人地位、确定听证笔录效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完善我国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2.
199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该制度的施行有利于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和税收法律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立法上的缺陷,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对纳税人的保护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从听证范围、主持人地位、听证笔录的作用以及申请人的范围和条件等方面修改与完善,以促进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1996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该制度的施行有利于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和税收法律程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立法上的缺陷,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在对纳税人的保护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从听证范围、主持人地位、听证笔录的作用以及申请人的范围和条件等方面修改与完善,以促进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从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建立规范的主持人制度、强化听证笔录的证据效力和丰富该程序的种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建立规范的主持人制度、强化听证笔录的证据效力和丰富该程序的种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行政处罚的听证范围是我国听证制度建立的重要部分,围绕听证范围产生很多争论,扩大听证范围几乎成为共识,在外部扩张的同时,应当兼顾内部范围的确定。从法律法规对“等内”范围的界定不明,理论界认识的模糊入手,结合行政执法实践,提出界定“等内”范围的标准,并通过指导案例的形式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7.
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层面分析,“控权论”、“平衡论”尽管不尽完善,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可构成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从行政听证制度的理论基础层面分析,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美国的“正当程序”理论、大陆法系的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理论以及我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共同构成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本文指出根据这些理论的精神与要求,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兼顾公正与效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公正优先。  相似文献   

8.
<正>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国家公务中的一种制度.指的是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专人主持听取案件调查人员和被处罚人就案件事实及其证据进行陈述、辩论和补充证据的法定程序.通俗地说,就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利于当事人时,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申辩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他提供陈述理由、申辩意见的机会——即与行政机关对薄公堂.现代国家,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较广.凡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权益而无害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均可适用听证.因此,它就成为各国行政程序中的核心问题.《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共12条.其中有7条和听证有关,第7条专门规定了听证制度.《联邦德国1976年行政程序法》第66、67、73条都是专门规定听证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我国第一次设立了听证制度,明确规定了处罚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意见,从而在行政处罚领域内全面吸收了听证制度的实质内容,这是我国立法领域里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9.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要素——听证主持人制度对强化听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听证主持人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听证主持人的含义及其称谓各地有区别,必须规范听证主持人的称谓,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听证主持人缺乏独立性,应通过职能分离和选任听证主持人等方面体现其独立性;再次,听证主持人权利规定的不尽周详,应从听证活动中的决定权、召开商讨会权、事实与证据的认定权、建议权等方面对听证主持人的权限进行强化;最后,在回避制度上,我国行政处罚法禁止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听证主持人主持听证。但对“利害关系”没有明确的列举规定。应当扩大听证回避的理由,以列举的方式,对听证主持人回避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没收财产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附加刑。本文从刑法、民法、刑事财产责任体系的协调、法律义务冲突、没收财产的时间等五个方面探析了没收财产的范围,以期为没收财产的立法完善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裁量权对于实现公共利益以及保证个案的正义具有积极意义。法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既要认可行政裁量又要将其纳入一定的控制轨道。行政听证作为一种程序控制机制,对于行政裁量权的合理运作具有重要价值。我国行政听证程序必须在听证范围、听证公开、听证代表、听证笔录等方面进行完善,以发挥其控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之《律师法》第34条关于辩护律师阅卷权范围的规定存在着与现行《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规章的衔接性障碍。从法理角度观察,辩护律师的阅卷范围并不应漫无边际,划定其界限的标准在于资讯先悉机制的限度、职务代表性原理、证据关联性要求、审判独立原则的保证以及律师职业伦理的导向。因此,律师阅卷的范围仅限于办案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或审判的证据材料与卷宗正本,而不应包括以办案机关内部意见为内容的副卷。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处罚法》第42条中“等”字究竟为“等内等”还是“等外等”,学界和实践中都有着相异的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答复和第6号指导性案例,两者都明确“等”字为不完全列举,即行政处罚听证的范围不限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三种,“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也应纳入听证程序。然而,对于答复和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其是否只辐射于司法系统内部,对行政执法实践是否也有参考意义,可否作为其执法的依据?实践中很多规章的理解与指导性案例精神相违背,从规范行政意义言之,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也急需明确。  相似文献   

14.
行政听证制度一直被视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甚至被认为是衡量一国有无行政程序法以及行政程序法发达与否的标志。以行政听证制度中最贴近大众生活的价格听证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下中国行政听证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推进宪政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纳税人诉讼在经济法学上具有经济公益诉讼的本质,同时也具有税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美国和日本纳税人诉讼制度的有关立法及司法实践经验,体现了纳税人诉讼制度是实现公民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完善税收法律救济必然途径。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纳税人诉讼制度,应特别注重纳税人诉讼的受案范围、主体范围、举证分配、诉讼奖励及制约机制等微观层面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6.
我们需要完善教师人事改革的相关立法,规范教师聘任制的实施,解决人事争议行政救济法律适用上的困惑和混乱问题;应当完善教师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在受理范围、机关、程序和期限等方面的制度;还应当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纠纷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