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发生了关键性变化:诗歌形式,从四言发展到了五言;诗歌创作主体,从以民间集体创作为主,转变到以人个体创作为主;诗歌主题、风格也都发生相应变化,并由此引领唐宋诗歌主流。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古诗”是晋南北朝时代对古代诗歌统称。梁代萧统编《文选》,把已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年代,学术界有争论,有不同看法。现在较为统一的看法是: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约是东汉后期桓帝、灵帝时代的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文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因此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3.
根据《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和《广韵》,分析《古诗十九首》在用韵方面的特点,从韵例、韵部两个方面考查其上承《诗经》、汉乐府,下启魏晋六朝诗韵,在五言诗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内容大多是来抒发文人的内心情感,在思想表达、内容选择和情感抒发等方面都体现了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为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在语式变化、词汇选择等方面显示出了更大的自由,是一种发展成为固定格式的新诗。为此,文章以情感的表达为基本切入点,在分析《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创作关联的基础上,从语言艺术、情感表达方式、诗歌情境营造等方面具体分析《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影响,旨在能够深化人们对《古诗十九首》和《诗经》的认识,将诗歌的艺术魅力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5.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言是《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的特色,重言作为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古诗十九首》重言现象颇有特点,分析其特点与功能:《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既体现出它对《诗经》等民歌中营养的汲取,同时亦体现出其文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显著地位和影响,使它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对《古诗十九首》的百年研究史历程进行综述,从时段划分上,以1997年为界分割成前后两大研究时期。前一时段又细化为四个阶段进行诸方面的综述;后一时段则从创作时代、诗歌题旨、艺术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以期为《古诗十九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涉及植物意象。与《诗经》、《楚辞》相较,在植物意象的选取上,《古诗十九首》既体现传统而又多有创新;在植物意象的构造上,《古诗十九首》注重意象的组合;在艺术表现上,《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融入了诗歌的抒情话语,有机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即,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
《诗经》研究经过汉代的繁盛,魏晋南北朝义疏体的兴起和注音著作的大量出现,直至唐代时,《诗经》研究的风气已有衰退之势,更多的是传承,较少创新。《诗经》研究的专著数量已急剧减少,且大体上是承接汉学遗风。其中孔颖达《毛诗正义》成为《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另外,受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诗经》从文学角度观照的影响,唐代诗人也很大程度上开始关注《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以"诗言志"为主,在"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出了"诗缘情"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美"回归到了文学本身,从曹丕的"诗赋欲丽"与"文以气为主",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最终在诗论集大成者刘勰这里把"诗缘情"与"诗言志"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乃先唐诗歌总集之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一部遗著,本书先秦诗部分尚存在一些疏漏,有歌辞不完整、歌辞误字、非歌辞而误为歌辞、歌辞重要文献失校、歌辞出处错误、题解征引错误、题解概括有误等若干情况,拈出几例试作考校。  相似文献   

13.
啸与盛唐诗     
早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就已经发现啸的踪迹。魏晋时期,啸最兴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啸逐渐成为一个典型意象出现在诗歌当中。考查啸的历史源流,可以揭示盛唐诗歌中啸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隐喻艺术思维一开始就是在自觉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到了两汉,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展开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在言、象、意上做足了文章。  相似文献   

15.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创作兼具南北之风。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饮酒诗不仅仅是其思想情感的寄托,更是排解孤独和困惑的良药。除此之外,庾信的饮酒诗因其具有丰富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和巧对精工等艺术特点使其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清、真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修或开凿了一大批漕渠,按照其主要功用可分为用于军队与辎重的输送、农业区的租赋运输和商业运输三类。对于漕运的管理形成了皇帝——权臣决策,地方郡守和军事将领负责执行的机制。在管理机构上,形成了以度支尚书为中心的中央管理机构和以专门职官与地方郡守组成的地方管理机构。此外,还有以大司农为代表的关涉机构协调漕运的管理。因此该时期的漕运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管理体系。由于该时期军事斗争的频繁,使得军事将领对漕运从决策到执行到管理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在一方面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管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辞格渊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演进到初唐时在结构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至盛唐时代,则又踵继有了新发展。与两汉魏晋以及南北朝、初唐时代相比,有三个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田园是朦胧而缥渺的 ,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 ,以农人的装束 ,以文人的心境雅趣 ,躬耕南山 ,放歌丘壑 ,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建构。后世的田园向典雅而华美的园林发展 ,成为一般文人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乐园 ,失却了精神家园最初的特质 ,这是田园的异化 ,也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动荡,思想却极为自由活跃。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本时期皇后、妃嫔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大不同于其他时期,在中国古代后妃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拟就此时期后妃展现出来的才情及迥异的个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清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71-73,8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在服饰中亦有迹可寻.这一时期人们服饰的变迁正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