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文体是密不可分的。翻译若不注重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以对散文《落花生》两译文的赏析,探讨了汉语散文英译的若干问题,论证了"译无定则,以意定译"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4.
散文辩说──关于本体概念、特征的争议张相端一当前,理论界正就散文的本体特征、内部机制及其运行规律进行讨论──从历史的角度看,散文理论从它一开始起就陷入了沼泽泥泞之中。辩论之首要点在于,散文是不是一种文体。如果散文不是一种文体,那么,谈论其本体概念和特...  相似文献   

5.
在洋务运动以前,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知识还缺乏一个专门词语来对应。洋务运动中"格致"被用来指代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对科学的认识尚停留在器物的水平上。维新派对科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把科学看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并逐渐用"科学"一词取代"格致"。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把"科学"引申到社会和思潮领域,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科学"一词含义变化与传播的过程,可以更好的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由于文体不同,关键词句的着眼点也各异,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探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值得我们重视。古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写法上同一般散文有显著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倒装,对于他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审美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7.
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要求。建国后的散文曾经脱离了散文的基本要求,林非先生提出了散文的真情实感论。引起了关于散文真情实感的讨论,真情实感被当作散文的本体性要求。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要求,对散文的认识有进入误区。散文的真情实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传达上:1、材料多取自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2、真人真事在传达情感时明显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3、材料的选取受个人情感的支配。当下散文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真情实感。而在于作者个人的独立性思考和学养的提高,进而使散文保持一种平和、冲淡、宁静、悠远的幽默和智慧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刘琴女士的散文正如她的为人,有大义,也有小情。取名刘琴用意大概正如前四川省散文学会会长卢子贵在为这本书作序时所说的,琴与勤同音,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写出的作品,能够像琴音一样优美,给人生留下痕迹。六个板块,从职场开始,然后回到家庭,继而环顾家乡……视野逐级而上。既有温暖的故事,也有个人呓语;文体众多,以散文为主,兼顾诗歌和工作提案等。这本文集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它的世俗气息,和这种气息中流淌出的真情和本色。  相似文献   

9.
刘萌 《职大学报》2001,(1):23-27
本文评论当代"女性散文",认为斯好的散文以一种理性的精神思考来表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意识,揭示对人生和命运的观照,描画思索者心灵走向成熟的轨迹;在表现手法上,她的象征和变形极具"现代派"的风格.叶梦的散文具有超出"传统女性观念"的独特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是"先锋"意识的代表作;在写法上,她将诗的技巧引入散文,侧重于意象的描绘和隐喻义的表露. 唐敏的散文基本取材于自然之美、日常之味和少年之趣,充满女性的灵敏锐利及个人化、情感化的特点,是典型的"女孩子"文学;在写法上,她文字轻灵、鲜活而富有禅意,表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画面感.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着“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或“满堂问”、“随意问”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无助于学生完整、到位地赏析散文作品,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操.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应以主问题为抓手,引领学生赏析散文作品,学习散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学科知识,探究散文作品中洋溢的人文情感.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针对初中散文的文体特质设计主问题、要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的原则.其基本策略有: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关键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照学生的兴趣点或已有经验入手设计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之初,杨永康和他的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了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革新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文类杂糅多变,打破散文文体界限,既借鉴了小说的技巧,又吸取了诗歌的精华。语言表达注重感觉的艺术化,运用陌生化、对话体等手法建立了独特的“康式”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散文颇具谈话风格,在呼吁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今天,读来更觉像挚友在耳边轻轻诉说。是什么让他的散文具备了如此风采?本文选择了周作人散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这个视角,试图从文体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文体特征所呈现的生活态度出发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已的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独立的中介型文体,它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既有诗的精炼,又有散文的舒放。扬弃了诗的外壳而保留了诗的内核,形式是散文,本质是诗。诗的意境是散文诗追求的目标。下面就如何表现这种意境谈谈散文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读什么?本文分别从读者和创作者两个层面就文学中的三种文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今天是散文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读好散文,以及好散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诗体散文中,从鲁迅的《野草》,到何其芳的《画梦录》,再到杨朔的散文,形成了一个"三级跳"。杨朔拿散文当诗写,有成就也有明显的不足;何其芳高张独语体散文的旗帜,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革新, 功不可没;而鲁迅,视《野草》为生命的一部分,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散文诗。以思想艺术的震撼力论,《野草》是极品,《画梦录》是上品,杨朔散文是中品。其中成败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唐宋古文运动是创立新文体的运动,在这新文体的创立运动中,文人士子探索于形式,收获于形式,逐渐寻绎到艺术散文表情达意的正确形式,从而使中国艺术散文的形式本体得以确立。从先秦到唐宋,中国文坛经历了由简趋繁、由繁变简的几多反复,这过程实际上是文体的分衍变化过程,是中国文学探索形式的渐进过程,其中居于主导因素的是语言形式的骈傲互变——骈体与散体的互补互融及相互抵触,这是艺术散文的形式演变的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妤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妤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人是文化的动物,当京派文人从乡村来到城里,其直接和表层的心理感应是一种乡情,但作为地方性的文化人在面对都市文明时其内心的深层所显示的则更是两种或多重文化的碰撞。因为都市和乡村不仅仅是地域意义和社会形态上的区别,而且是文化形态和经验方式的区别,“都市空间”和“乡村空间”也不仅仅指一种实在的生存空间,而是指空间场所所生成和带来的诗学空间。散文作为一种“真我”文体,更真切体现了京派散文的代表作家沈从文、李广田、师陀、废名等京派文人所遇到的做一个乡村文明忠诚与叛逆儿子内心尴尬的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论说文、传记散文、寓言、山水游记、诗歌、辞赋等文体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展现了柳宗元反映社会现实,在艺术上要求革新的主张,成就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