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高中体育实施了选项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第一次专选班上课往往没有体育委员。我在选体育委员前都会先问学生有没有自告奋勇的,由于学生相互之问不熟悉,也有些学生怕别人说他们“官迷”,还有的学生认为当体育委员没有什么“好处”,还要为别人服务,所以极少有人站出来毛遂自荐。很多时候我会问:“我们班以前有谁当过体育委员吗?”  相似文献   

2.
张伟  陆军 《体育教学》2003,(6):13-14
一、对于“差生”和“差异”的思考从体育教学实践看,任何学段都有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差生”群体。这些学生虽然也和别人一样听课、练习,表面上接受着平等教育,但实际上由于上述的诸多差异,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机会平等并不等于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学科,有研究表明,实践性课程教学人数最好控制在二十五人左右,以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并进行辅导。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说明中指出“以中学48人,小学40人为标准班”。由于体育教学与场地、器材、组织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体育教学现状成为了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我喜欢用自己的责任和岗位的优势,去“唤醒”学校体育教育的梦想,以一棵树的绿荫去汇人森林的茂盛。别人做到的,我要做到——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别人没有或做得不理想的,我会用心——“科学地经营”,用“汗水去浇灌”,努力形成特色!如今,铜山学校体育已经成为铜山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全县师生因阳光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而增进了健康,提高了幸福感。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经营阳光体育”是我们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上学期由于特殊原因我给某中学高一新生代了6节体育课,在期末考试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一我给一班和三班进行了测试,内容是足球绕杆射门。星期三第7节课当我给二班测试完正准备收拾器材时,突然一班的体育委员领着一个同学来找我,说是想重新考一次,按规定,不及格者可予以补考一次,经我查成绩该生已经考了80分,就没有同意,便继续收拾器材。这时体育委员又向我说明了该生是想考到85分以上,因为该校有规定:体育成绩不上85分不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处于该生对  相似文献   

6.
<正> 课间操问题是个老大难。为“解”难,各想各的高招。根据自己的情况,我们的办法是: 首先,考勤定点到人。即缩小课间操的规模,将全校一次性的操分初一初二与初三高中两批进行。在场地上划出标志,编号,使每位学生都有固定的位置。以便体育委员统计人数时能一目了然(为保证统计的准确,我们班与班之间的体育委员对调使用),谁不到一看便知。第二,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体育成绩挂钩。无故不到者,扣除体育分数。由于定点编号,不出操者很容易被发现,再也不是过去那种大呼隆,可以打马虎  相似文献   

7.
中学往往班大人多,经常又是男女生混班上课,学生之间体育能力差别很大,所以课堂组织好坏直接影响上课效果,而运用好体育委员和体育骨干对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将事半功倍。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培养体育委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选拔体育委员 1.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人手一毽一绳,这是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一项达标要求,也是黑石礁小学多年常抓不懈的一项常规体育工作。作为传统体育资源的绳和毽,看似普通,但在黑石礁小学,“三落实”(“2+1+1项目”工程——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种体育技能,1项音乐技术、1项美术技术;“绿荫“工程——从娃娃抓起,学生课问休息时全部到操场活动;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渴望“善变”的体育老师,总希望体育教师有一个新的游戏或新的教具出现在体育课堂上,“十年如一日”没有新意的体育课堂,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笔者利用“废弃纸箱”制作一些新教具来满足小学生的求新、求奇、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能较好地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既要学习技能、技巧,同时也要经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发展中重在提问引导,贵在善问和会问。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保护方法,同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通过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应把握好“度”,即从角度、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初识美国小学SPARK课程"系列文章之三: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就应该贯彻和落实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克服以往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体育教师在不断尝试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大多只是在教学形式上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本质上通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结合,真正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  相似文献   

12.
草率的允诺     
草率的允诺●范效彬那还是五年前我分配到校从教的第二年。由于我带队参加县体委举办的春季田径运动会,耽误了初二(3)班的一节体育课。在参赛凯旋的当天,那个班的体育委员和几名学生就来找我,要求我给他们班补课。当时,我正在写总结,整理材料,忙得不可开交,便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体育课后蹬跑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就没有兴趣和动力,后蹬跑练习的质量和效果就不好,不容易体会进行间的后蹬跑动作。我在教后蹬跑练习时,采用“三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有目标地体会后蹬跑身体动作,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我刚接这班的体育课时就听说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专门和老师作对,而且你越凶他越硬,是师生公认的“刺头”。这不,上课整队了,有几个贪玩的学生还在兴趣盎然地投篮,在体育委员一再催促下,他们才意犹未尽地把球一抛,慢吞吞的很不情愿地来站队。“你们几个迟到了,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我要  相似文献   

15.
阮鸽飞  郦华 《体育教学》2008,(10):28-29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没有选课系统,一般采用书写统计的方法,或者仍是行政班上课,有些学校只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进行规定项目的选课。所以有一套正规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选课系统,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也为体育新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6.
期末将至,三(2)班的班主任陈老师前来索取学生体育成绩单,转眼我就从电脑中拉出本学期学生体育学习成绩单,交到她手上。“哇!这么精致的成绩记录单,没想到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会这么复杂,其中既有期末各项内容考核成绩,又有平时表现成绩,既有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成绩,又有平时表现和运动兴趣成绩,裘老师你好细致,这下我能全面、清楚地了解我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了。”  相似文献   

17.
我所教的七年级二班有一位叫小华的男孩,由于儿时玩耍时不慎从楼上摔下来,造成严重骨折,以致于运动有一定的障碍,跑的速度和正常人.决走的速度差不多,而且动作很难看。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他,但我一直以为他一定不愿在同学们面前运动,那样会招来别人的讥笑。错误的同情,使我在体育教学中忽视了他,从没有向他提出什么要求,即使他每一堂体育课都坚持在田径场上跑四周。然而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改变了男孩的生活状态。那是一节平常的体育课,我让学生分成两组做“长征”游戏比赛,通过爬雪山、过草地、冲过铁丝、  相似文献   

18.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第6周的上午第二节三(2)班的体育课,学生们进行跳绳练习。练习间隙,一位比较矮小女学生很认真地问我:“老师,这个练习可以长高吗?”我下意识的回答:“可以的。”“做哪些练习可以长高?”她又问。我马上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方法和原理。这时一群学生很快地围了上来,非常用心、认真的听,又不时的提出问题。后来的练习,我发觉这些学生练得格外认真、投人……这个小插曲对我触动和启发很大。我开始反思这么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否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而后,我在初三7个班进行了调查访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体育教学领域中,“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兴趣体育”为主体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体育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如何教会学生锻炼,使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导促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把“四导式”教学模式引入体育课堂,通过在我校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20.
田径专选课"导学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401-403
采用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导学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满足现实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