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取得空前的社会反响和收视热潮.各地电视台的纷纷效仿,一时间电视上演热闹的“舌尖”现象.《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的品格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充满哲学思维;受众本位,注重受众情感体验;技艺上乘,影片镜头变化多样.地方台的舌尖类节目仅限于发现身边的美食并把它推荐给观众,缺少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失去文化层面的追求,容易形成过度的热衷美食的风气,有失传媒业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姜海  周佳琪 《新闻世界》2012,(10):168-169
一部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立即火爆全国,甚至带动各地"舌尖体"的流行。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以及美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3.
杭勤 《东南传播》2016,(5):21-23
近年来两岸的美食节目在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泛娱乐化、低俗化等尴尬局面。而原创性美食纪录片则以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为重要突破口,以国际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大众化大势下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启迪。本文以大陆的《舌尖上中国》与台湾《纪录台湾之台湾好滋味》为例,并通过借鉴美国王牌收视节目《古怪美食》的成功经验,探讨美食类节目如何实现美食与文化相得益彰,如何以民族文化吸引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4.
卢筱静 《视听界》2014,(6):109-11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像一支魔法棒,瞬间唤醒了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家常的、祖传的、天南海北的,灶台上的人、菜、故事,一时间"馋动"了全国,各路媒体开始大作美食文章。2013年,江阴电台也兴起了一场"舌尖上的革命",在晚高峰的黄金时段推出美食节目《吃香喝辣》。一、美食板块,服务"吃货"《吃香喝辣》取经自广播餐饮类节目的鼻祖——湖南金鹰955《吃湘喝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5.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追寻大江南北美食的热潮,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记录理念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进行分析。从中国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联系,贴近生活的故事叙述,美轮美奂的视觉与听觉享受等角度加以深入探讨。最后对《舌尖上的中国》产生的国内外文化传播效应的角度对其进行精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引起了大众对于地方美食的兴趣.这一具有浓厚的中国地方特色的美食纪录片,不仅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还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带到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情境中.依托这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人们再一次唤醒了对不同地域的古老文化的回忆.本文将就《舌尖上的中国》对地方美食需求的拉升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8.
李琳 《新闻世界》2013,(9):166-167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纪录片,但它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它是以美食作为媒介,从而对美食背后的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但火的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其片中介绍的一些美食、人物、城镇等,同样也火了。也就是说,这些介绍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着重呈现建构在美食之上的人和食物、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中国式的美食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2》中《心传》的镜头语言,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释其影像构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王立影 《今传媒》2012,(10):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这一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制作、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龙念 《现代传播》2013,35(1):156-157
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自开播以来,其平均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美食"话题在网络论坛、微博、贴吧的关注度居高不下。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何以如此火爆?它以美食为题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本文试图从美食的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贺明  范松楠 《视听界》2012,(6):47-49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引发的热议,成为2012年上半年的一个文化热点现象。一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能够打破纪录片寂寥的命运,并化为神奇的力量,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与电视机渐行渐远的人们重新拉回到荧屏前,屏息静气地感动于包裹在祖国各地普通食材中的浓浓的乡情、亲情,背后的原因绝不能仅仅归功于“民以食为天”这一题材上的精巧选择和唯美的画面语言。如果某些媒体报道的“看过此片的受众无不口水与泪水齐飞”“。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受众的观感的话,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令受众动容,成为受众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熨帖的强大感染力量,必然根植于广泛的社会心理。尽管受众以不同的解码方式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解读,但它能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是利用视觉修辞,构建出了能够填补城市受众群体心理缺失的乡村健康美食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6.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7.
鉴宝类节目近年来持续升温,从中央电视台首创《鉴宝》栏目到现在各地方台此起彼伏的鉴宝类节目,栏目趋同化、娱乐化的现象愈演愈烈,与鉴宝类节目的初衷——挖掘、诠释和传播收藏品所呈现的民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高收视率的同时,整改甚至叫停的呼声也愈来愈大。2012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发布会,就日益增多的文物鉴赏类节目提出了新要求——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现场进行文物交易。6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检查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  相似文献   

18.
<正>纪录片,作为小众化节目,一直曲高和寡,难以让广大观众产生共鸣。然而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却如同一匹黑马,着实在电视荧屏上"火"了一把,同时在新浪微博等各大门户网站排行位居榜首。这部围绕中国美食展开的纪录片,将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华美食图景。流传在舌尖上的滋味,铭刻的是心尖上的感动。《舌》背后,是自然、历史、人文、劳作这种中国文化,带给观众  相似文献   

19.
陈玲  王淑弘 《东南传播》2012,(8):176-177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上半年纪录片收视中的宠儿。本文就该纪录片热播后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浅析了其报道中的传播学规律,并就《舌尖上的中国》朴素的人文关怀特点进行了题材和拍摄编辑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