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科学课》2005年第1期《不必担心》介绍了一位科学教师李宝成老师和他的一篇《“小筛子”带来的惊喜》,我拜读过了,深有感触:实验器具准备不足,学生却随手取材,迎难而上。一个“空手道”却能创下这么多的创新之举。但不觉也有些犯疑,老师课前布置了学生要带筛子,学生没带来,老师手头也没有(这说明筛子在一般人的家庭中已消失了)。但充当筛子作用的替代品随处可得:  相似文献   

2.
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原理及步骤,选材和方法又较为简单,所以很适合进行高二生物的探究性教学。而实验可能用到的关于还原糖、蛋白质、淀粉等物质的鉴定原理,学生已在上一章学过,现在再用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影响酶活性的这一条件,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新陈代谢及有关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在解读课程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三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确立如下。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5年第1期《不必担心》介绍了一位科学教师李宝成老师和他的一篇《“小筛子”带来的惊喜》,我拜读过了,深有感触:实验器具准备不足,学生却随手取材,迎难而上。一个“空手道”却能创下这么多的创新之举。但不觉也有些犯疑,老师课前布置了学生要带筛子,学生没带来,老  相似文献   

4.
记得是一个星期五的科学课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我们利用双休日在家里做一个小制作——简易蒸发皿,下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要用它做实验。一回到家,我就急忙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 (片断一)老师引入教学:“上节课认识了塑料的哪些知识?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用品?”学生踊跃举手回答。接着老师又问:“为什么下雨天要穿塑料胶鞋?为什么洗碗时要戴上塑料手套呢?”(师边问边展示她手中的橡胶手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我妈妈就是用它来搞卫生的。”“我家里也有这种手套。”“可以防水啊。”一个小男孩边叫边晃悠着他手中的橡胶手套。老师一听,对小男孩说:“你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做实验来研究一下塑料还有什么特点。”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背景去年5月份我面向全区八年级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说理",这节内容是八年级十一章的第二节第一课时.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很多地方都用到说理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说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说理都不是很理解.这一节的学习是为后面的证明服务的,因此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尝试用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在备这一课后,我产生了迷惘.本节课确实不太好上,推理的难度要求很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普遍推理能力薄弱,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8.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9.
“镜子反光”是义务教育《自然》第三册《镜子》一课的一个小实验,只因反光现象看起来很简单,初次教学我忽略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结果弄得乱七八糟。第二次教学我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镜子反光”的条件,课上很生动又有趣  相似文献   

10.
林玉松 《教育导刊》2004,(3):124-124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与心沟通的课。一节45分钟的课过去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开心的,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效果比我想像中要好。课后,他们交上这节课的评论,他们的触动也颇大。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魏滨 《南昌教育》2006,(11):43-43
我听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之后,受他的启发,在五年级(苏教版)的一节科学课上,我做了一个检验人体或湿木是否是导体的电流放大器模型来辅助教学。我问:“人体、湿木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木头去浸湿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似乎确信人体和湿木都是绝缘体了。  相似文献   

12.
<正>空气有没有重量?如果有,是多少呢?能不能用科学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呢?课堂上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呢?这些对小学生而言,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我这一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行设计的。本节课选择了一个科学故事作为切入点,故事抓住了学生们好奇的心理,并且引入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一、传统型导入法 传统型导入包括:复目导入;直观演示导入;物理学史或故事导入.传统型导入,顾名思义强调了传统二字,上述这些导人方法过去甚至现在还有不少老师经常会用到.比如物理课上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使用传统型导入法时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相似文献   

14.
孙建彬 《化学教与学》2010,(12):79-79,81
我一直不能忘记去年上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可以说一直是在实验探索中度过的。在一个接一个的探究活动中,我与可爱的学生一道分享着探索科学奥秘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正一、传统型导入法传统型导入包括:复习导入;直观演示导入;物理学史或故事导入.传统型导入,顾名思义强调了传统二字,上述这些导入方法过去甚至现在还有不少老师经常会用到.比如物理课上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使用传统型导入法时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相似文献   

16.
<正>1.物理"金钥匙"之激趣。激趣是物理宝库的第一把"金钥匙",物理小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无论是在新课引入还是课堂延伸的过程中,富有新意的小实验总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调节课堂气氛,达到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效果。例如,在"走入物理世界"的第一节课上,我先请一名学生展示了"烧不死的鱼"(注意让学生始终在烧瓶的颈部加热),对此学生感到疑惑。接着,我又拿了一个玻璃漏斗,宽口朝下,把一个乒乓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自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声音的传播。在这节课中,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迎难而上,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惊喜。情况是这样的,在学生自己提出了“声音能不能在水中传播”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一会儿就有同学设计出“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碰撞,试一试能否听到声音”这一方案。我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可以。”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这节课会很顺利的结束。但是,这样的话学生有…  相似文献   

18.
检查自己     
那是一节微机课上发生的事情。按照学校规定,微机课一周上两节,一节理论,另一节操作。理论课上,我一再强调本节课的内容很重要: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输入方法──自然码。我们几个微机老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以为对我们来说很简单的进入自然码的步骤,对于学生也同样简单。所以,我们没有想到建立一个批处理文件来帮助学生进入自然码。我在黑板上把进入自然码的步骤写得清清楚楚,然后开始讲解每一个细节。学生们习惯性地纷纷拿出纸笔,一边听我讲解一边飞快地往本子上记。可是,进入自然码的步骤实在是太多了。先要执行ucdos.bat启动汉字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上镜率很高,我前些年研究“大问题”教学时也上过这节课。前段时间,我又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思考和再设计,重上这节课。内容为旧瓶,进化的是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是为新酒,现与大家分享。师:同学们,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游戏。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围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生(齐):三根。师:老师这儿准备有两组小棒,每一组都是三根,长度都不一样。谁想来试试?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正当我准备上课时,急匆匆地跑来几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节课让给汪老师(化学实习老师)上吧。我们刚把她从家里请来,我们想让她再上一节课。”看到这种情形,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想,应珍惜学生这份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实习老师上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没有带书本讲课,也没有让学生做作业,而是让同学们就化学中不懂的问题尽管问,并告诫同学们要发愤学习。还谈了自己的愿望:很想回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地解答,同学们静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