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震 《教育》2010,(1):24-25
中国教育要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至今不尽如人意。对教育,每一个关心的人都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建议想提。随着新部长上任,人们对其将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寄予厚望,甚至有网友把新部长以往对教育问题的一些发言都整理成了“语录”。当然,不少网友也明白,教育的问题很多都是综合问题,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和教育部长一个人就能解决得了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因为它是现代化的基础。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都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因素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中,也有对教育现代化起着严重阻碍作用的因素。只有经历一个自觉的批判、深刻的反思的过程,经历一个选择和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步伐才能够加快。  相似文献   

3.
张晓霞 《湖南教育》2014,(12):48-50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的艺术瑰宝。而我一直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传承这样的艺术瑰宝。红星二小在创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教育梦想:希望孩子们能儒雅博学;希望孩子们能传承祖国的文化,读好书、写好字;希望老师们都能享受教育的幸福。基于这样一个梦想,我们倡导“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在学校创建之初就设立了书法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书法特色教学活动,着力打造书法特色学校,争创全国写字实验校。  相似文献   

4.
教育系统的结构对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有重要影响.中国、德国与美国的教育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带来了不同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教育路径分化与选择的不同.在德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进入教育类型与层次中的哪个部分;在美国,个体教育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选择哪所学校;在中国,个体对学校和学校类型的选择都比较重要.这些差异分别对相应的教育体系构成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教育国际化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天然的独特研究领域.本研究分析了《比较教育研究》近50年刊登的“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数据,发现“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且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比较教育学界虽然在过去的30年间对“教育国际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但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开展方式而言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闲适式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压缩饼干式的,也是挤牙膏式的。老师争分夺秒,学生唯恐落入他人之后。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压力很大,甚至连小学生都背不动沉重的书包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下令为学生减负,这真正是一项明智之举。但是,在竞争式文化和教育之中,这种为学生减负的希望能否真正实现呢 ?看看学龄前儿童的早期开发,恐怕就会得出明确的结论,要真正解决学生的超负荷问题,除了考试体制的调整外,恐怕要考虑教育体制的问题,那就是在注重竞争式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闲适式教育。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和香港的双语教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加拿大法语浸入式双语教育和香港EMI双语教育表面上有很大的相似度,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两地的语言环境、双语师资、双语教育的类型以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相似度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地双语教育的效果也大相径庭.通过对两地双语教育的分析比较,对我国大陆开展的双语教学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集体主义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更在文化图式上体现了中华儿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教育既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又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重要路径。从文化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方教育不仅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差异,在“怎么培养人”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同样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及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存在文化适应性问题,需要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中确证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价值及其思维方式,才能在中西教育文化的比较与交融中实现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教育自觉地以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根本目标,才能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7,(4):45-51
日本教育工学之特色具体体现在:1"工学"的西文为Technology而非Engineer;2工之汉字本身的独特解读;3工与《天工开物》有一定的渊源;4工与工学、理学之区别与关联。以此为锚点,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名称问题进行再拷问,目的是通过"他者"来反观自我。然后,文章试着提出一个对教育技术研究者和教育技术决策者有用的看待文化全球背景下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基本问题的框架,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否较之于其它任何可供选择的解释范式提供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国际化比较视角。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引发一个一个的教育热点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热点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参考”专栏就是为“仁者们”和“智者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一个平台。不容讳言,当前教育上的热点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改革”。本刊发表赵建昌同志的“一家之言”,就是希望大家能以冷静的目光看待这些问题,能以改革的思路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很多专家都在总结和归纳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认为这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论等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很多教育技术学的教材上概述的。本文于1999年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中发表,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哲学的观点来探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误区。由于原文篇幅较长,我们刊出原文中的后一部分即教育技术观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入关后,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发展能有一个新气象。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当然是教育体制上的改革。在这一期的“非常制造”栏目中,刊登了几份采访材料,希望各位老师、同学在阅读后能有一个比较,对“教育”这一名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有过骄人的业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民族整体的文化发展。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实际上在文化传统中有其深刻的历史、思想等原因,并不是一两代人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我们今天科技的发展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弘扬文化传统,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探索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受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导向和工具理性追求等外部因素以及乡村社会相对滞后的生活图式等内部因素交互叠加影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人口逻辑、文化逻辑和生态逻辑,应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发展指标,以政策驱动、经济支持、人才引领、文化自信和绿色赋能为抓手,推动中国从乡村教育大国向乡村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6.
<正>大家经常问这样的问题: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改革中国教育?中美教育区别可能很多,但大家都忽视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教育缺失。大家对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顺应社会对教育家的呼唤,当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专家。这些教育专家出现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是什么,是很多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五位语文学科教育专家成长经历的审视,从时代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家成长的社会土壤和基本规律,最后指出,当今中国的文化转型和教育改革是教育家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语文教师在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中,有其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具体过程体现为从语文教学走向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王拴喜 《学周刊C版》2019,(15):139-13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体育成绩也纳入了中考成绩,可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去锻炼身体,这违背了我们体育教育的初衷。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的体育教育新模式,用创新教育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都能爱上体育锻炼,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数学是东方经验数学的一个典范.神秘主义、实用主义和君权政治等都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数学教育也因此具有了其鲜明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多样独特的传承方式.抚今追昔,如何在断裂的历史文化空间中追寻久远幽深的数理命脉,进而贯通中西,创造出浴火重生的数学教育新篇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育人荣耀而又沉重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国外主要的双语与双语教育的定义及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双语者绝大多数属于合成、非平衡、继时的非流利双语者,真正能象本族语者那样能同时有效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非常少。鉴于此中情况,笔者认为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应该打好外语基础,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比较稳妥有效。双语(bilingual,bilingualism)与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现实中的运用。世界各地都有双语者的存在,也有一些国家实行双语制。目前,中国各个层次的教育当中都有被称为“双语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究竟什么是双语?它有哪些类型?什么是双语教育?它有哪些类型?这些定义和分类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笔者认为在讨论中国双语教育及其他相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双语及双语教育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梳理。本文旨在讨论双语及双语教育的定义和分类,并以国内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