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立 《声屏世界》2010,(10):43-44
七年前,电影版《手机》以其幽默讽刺让人记忆犹存,七年后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手机》又一次响起,在幽默、讽刺的特色中,以宏大的视野反映了在工业化时代和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转变.由此引发了生存困境——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精神家园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最近联合出版了高级编辑、作家李延柱的新作《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幽默人生》。不愿不上班而白拿薪水的主人公罗铁丁,是新中国第一代基层干部,也是一位因出版了《马处长寻猪》的讽刺小品而名噪一时的讽刺幽默作家。如今,他自己的生活故事被真实写入了书中。这本纪实作品收录了罗铁丁数十个  相似文献   

4.
日本《读卖新闻》社,于一九八○年首次举办了《读卖国际漫画大奖》征稿评选。《读卖新闻》的启事中说:“漫画是超越国界的国际现代化语言,受到人们的广泛的热爱。但现在有些漫画往往失去了讽刺与幽默的特点。读卖新  相似文献   

5.
笑话(joke)是幽默的一种形式,玩笑的目的就是逗乐、引人笑。幽默当然不只是笑话,幽默有许多其他的表达形式,如插科打诨的滑稽、相声、小品表演、讽刺漫画、讽刺小品文、酒吧或电视表演的脱口秀、批评社会现象的说唱等。笑话应该是指一个短的“段子”或“故事”,末尾处有一个精彩的“话锋一转”“急转弯”或“妙语”(punch line,意思是“猛击一下的那句话”)。  相似文献   

6.
在谈论杂文写作的时候,不能不谈杂文的幽默。 虽然幽默对于杂文来说,并不是一个必备的因素。但由于受到三十年代杂文的影响,现当代的杂文,总是和幽默联系在一起。这有点儿像人们对漫画的认识,以为漫画总是具有讽刺功能抑或以讽刺见长的。如果列出一个公式,就是“讽刺 幽默”。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篇好的杂文,总应该是具有幽默感的。幽默感,也可以说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性。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它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  相似文献   

7.
说长道短     
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店铺里供奉的财神爷》稿,是记者写的广州街头见闻。通过广东街头这一瞥,揭示了广州市的现代文明和供奉偶像之间极不协调的一面,富有讽刺意味,却又发人深省。它提醒人们: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宣传工作者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正>讽刺漫画被人们宣染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反映社会的阴暗面,揭露腐败警醒民众,对于许多政治讽刺漫画家,他们的"武器"只是笔和纸。对这些画家来说,画讽刺画是一种使命,而画讽刺漫画,如果没有热情,没有评论和见解或目的,那将失去它应有的威力。"幽默"漫画是以诙谐健康的笔调,描绘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一部喜剧作品的喜剧性从构成作品的诸多元素中体现出来,其中人物的台辞起着重要的作用。喜剧台辞的艺术功能多种多样,我们感受较多的是讽刺与幽默。喜剧台辞所具有的讽刺与幽默,有时各行其道;有时也相互交融。它们有时也内含夸张的成份。在我看过的喜剧作品中,发挥台辞的讽刺艺术功能并能达到上乘艺术境界的,当首推俄国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有一种是剧中人借题发挥,讽刺周围对象的。戏  相似文献   

10.
查1997年日记,12月1日:"北京。上午10时到人民日报社,见李辉及《讽刺与幽默》编辑夏某,谈《老漫画》设想。中午与姜德明先生一起吃饭,饭后去他家小坐,看他的藏书,其中有二三十年代的漫画书。下午同冯雷去范用先生  相似文献   

11.
讽刺与幽默     
一讲到讽刺与幽默,人们立刻会想到相声、漫画,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讽刺与幽默和小小说早就成了“亲家”。纵观横览小小说名篇,讽刺与幽默的笔法已大量运用,有的以荒诞的形式,去揭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的以辛辣的讽刺,去抨击旧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的以幽默的笔触,去嘲笑人世间的陈规陋习。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刻的寓意、犀利的讽刺,既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往往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忍不住捧腹而笑。然而,当你收敛笑容,掩卷沉思,你自然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2.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2):29-30
其三,幽默讽刺具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明代学人郭子章写过一本《谐语》的书,对幽默讽刺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总结,序言有两段话值得一读,不妨节引如下:“顾谐有二:有无益于理乱,无关于名教,而御人口给者,班生所谓口谐倡辩是也;有批龙鳞于谈笑,息蜗争于倾刻,而悟主解纷者,太史公所谓谈言微中也。”“一语讥笑,因而贾罪……身之不能卫,而皇恤其他,则无戏言可也。”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幽默讽刺在它的运作过程中能形成一种外壳伪装,即自我保护功能,批龙鳞要在谈笑中,不可赤言裸语,直来直去,否则就会招罪。而幽默讽刺这种外壳伪装、自我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3.
徐鹏飞,1949年生于长春市。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主编,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社所属的《讽刺与幽默》报上,刊登了漫画家苏朗、寅峰创作的新闻漫画《更加辉煌》、《老支书的礼物》,作品赞颂了党的建设、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新闻漫画范畴看,这是典型的歌颂性新闻漫画。  相似文献   

15.
媒体责任与社会良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实话实说》栏目,观众记住了电视屏幕前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但人们不曾想到,这个不动声色歪着嘴坏笑,机智而幽默的人是忧郁症患者。退出《实话实说》的小崔并不安静,有关与传媒其他人  相似文献   

16.
李宗吾1879年出生于四川富顺县自流井中心地带的彙柴口,是我国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幽默讽刺文学大师。1912年,他以一部奇书《厚黑学》震惊华夏,被尊称为"厚黑大师"。李宗吾随后陆续出版《厚黑从话》、《我对圣人之怀疑》、《心理与力学》、《制宪与抗日》等著作,也被一版再版,以各种译本传遍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研究李宗吾和他的厚黑理论,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成立了《厚黑学》研究会。纵然著作等身,李宗吾的晚景却甚为凄凉。1933年前后,他的两个儿子先后病死;1938年他又遭遇省政府改组、  相似文献   

17.
初云玲 《今传媒》2011,19(1):69-70
在《东方杂志》45年的生命历程里,刊登大量教科书广告和杂志广告,《东方杂志》的广告式文本颇具现代性。这些广告涉及图书、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现代文明的门面标记"。《东方杂志》的广告文本既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反映着政治生活某些方面。广告使《东方杂志》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卖拐》、《卖车》,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意味深长的讽刺,赢得观众一致好评,尤其其中赵本山的“忽悠”,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级新闻单位目前正在深入开展“三项教育”学习活动,但仍不时有一些类似的“忽悠新闻”在媒体上露面  相似文献   

20.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1):20-21
在杂文文体的诸种特征中、若以阕读经验来论说,最易感受到的恐怕当数幽默与讽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寻根究底的话,它又最为赜隐,最难梳理。这里为了避免骼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我把它限定在一般的理论描述中。幽默二字,来自英文Humour,中文里原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现在译为幽默是一种音译(也有意译的成份),这是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先生的创见。由此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考其Humour的原意,乃有“会心的微笑”,“只可意会的诙谐”谑而不虐”等内容。《牛津英语词典》为它下的定义是:“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可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趣味,二是要能逗笑,三是只可意会不说破它。这样一来,幽默的逻辑线索就出来了:所谓幽默,首先是要有情趣,要能引人发笑,但又不揭穿,幽然默识即可,开怀大笑便不是幽默了。它表明幽默非常讲究度,只须存乎于心,点到为止,过了度便作它种范畴观。许是都看见了这一点的缘故,尽管关于幽默的定义种种,但最为流行的还是“轻微的讽刺”一说。幽默和讽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它们有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主体机智的一种特殊外射:说他们有区别是说它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幽默是带着一种善意会心的微笑来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审美评价的,而讽刺则多些火药味,它主要借助艺术夸张的笔墨和真实的力量,无情地谴责一切不合理的和反常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性,但绝不恶意中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到水底里。”“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邪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由此可见,幽默也好,讽刺也罢,都是主体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都是对一切不合理现象的一种臧否方式。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以下的探索中,将大而化之把它们“模糊”地视为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