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考纲》领悟关于诗歌鉴赏评价,《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  相似文献   

2.
复习导引:关于古典诗歌鉴赏,《高考说明》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作者创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考点指津1.文学作品的形象“形象”就是生活图画,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小说、戏剧主要是把握人物形象,诗歌重要是把握情感,散文主要是把握文中人、事、物、情这些因素。散文可以写入、写事,也可以写景、写物、写情,这些都是散文中的形象。2.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味语言的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高考文学作品语  相似文献   

5.
<正>一、明确考点要求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  相似文献   

6.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成为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相似文献   

7.
【考点阐释】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章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散文中的形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鉴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把握作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者是这一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个形象主要是指做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美的,美也总是寓于形象的,一切美都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美。屈原光耀千古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写了屈原自己的出身、品质、思想,塑造了一个高尚、纯洁、正直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其理想之崇高、人格之俊洁、感情之强烈、斗争之坚决,使这一形象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课程目标,要求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凭借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所描绘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答好高考文学鉴赏试题 ,一直是教师们心中的疑惑。尽管考试说明讲述得简略而明确 ,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还得靠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自行摸索。现将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II.考试能力要求E .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III .考试内容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现代文阅读之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相似文献   

11.
前一讲着重谈了怎样根据音响艺术、造型艺术的特点在音乐与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这一讲谈谈如何根椐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言艺术指文学作品,它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语言层、形象层和意蕴层。文学作品欣赏,其一般过程是经由语言的感知、理解,把握作品的形象,从而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这过程中领略到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林庆鸿 《学语文》2004,(2):22-22
现行语文教材中70%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具有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和语言美。叙事类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也包括环境、场面、景物以及一切有形物体和细节,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一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课文中古今中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文学作品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4.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15.
考测点导航鉴赏评价能力属于创造思维。即读者在读完作品之后产生的评价和鉴别。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形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人的,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物的,如《致橡树》中的橡树。当然,这些“物”往往就是某些人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把表演引进语文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 ,是指让学生根据一定要求 ,综合运用口头、肢体、情感等表达形式 ,形象地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内容 ,从而达到使学生轻松而又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法通常比较适用于教学一些具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 ,如果设计巧妙 ,也适用于教授知识性较强的课文。常见的表演形式有三种 :其一、根据要求 ,再现文学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表演的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例如在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曾经许多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形象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1]。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差异不同等多种原因,在十九世纪英美国文学作品中充满对中国形象歪曲变形的描述,这些作品包含的区域范围广阔,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全都覆盖。因此我们在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时,认识到不合理性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形象的描述方法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描写中国形象加以分析以此揭露不合理性。得出我们要理性看待这些形象的改变同时也要批判的对待这些形象的变化,另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积极宣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男女平等,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男女拥有均等的就业和受教育的机会。本文以日本女性的变化为切入点,先介绍研究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义及日本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表达;其次分析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转变;最后,分析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对我国作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象征意蕴是指文艺作品中形象或意境的深层意味。文学作品的象征意蕴是由文学话语含义的丰富性、文学作品的符号性以及读者理解作品的差异性等原因而形成的。《老人与海》的象征意蕴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的精神风貌,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态度、生存心态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指在原有生活记忆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由此及彼,从有到无,由实到虚,既相似又不同,虚幻与真实交融。文学作品只有依凭生活又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才能内容丰富,构思新奇,气韵生动,从而深化主题,增强艺术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学作品的典范,启迪中专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