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第89页、第90页、第116页三处在叙述干冰可用作致冷剂及人造云雾、人工降雨原理时是这样说的:“干冰蒸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46页在叙述升华现象时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从上面的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叙述的不同点在于干冰吸热是蒸发?还是升华?物理教材中对蒸发和升华分别是这样叙述的:“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物质从…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23日左右,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天降中雨,解决了农业的干旱问题。这次降雨是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功臣就是“干冰”。那么什么是“干冰”呢?二氧化碳能在加压降温(达到73大气压、31℃)条件下,由气态变成液态。如果再加压降温,可由液态变成雪状固态,俗称“干冰”。“干冰”在1标准大气压,温度在-78℃以上时,不经液化而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就是升华现象。“干冰”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在1大气压下,1克“干冰”升华要吸收热量419焦耳。在实验室里,要取得“干冰”通常是将一只布袋套在盛有压缩二氧化碳气的瓶口,打开阀门,二氧化碳气可直接变…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第五章介绍了碳的重要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对“干冰”作了介绍,在高中化学介绍碳族元素时,将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作了比较。由于干冰的熔沸点太低,所以在实验室一般不易得到干冰,因此学生一直难以看到干冰的“尊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介绍一种制作干冰的简易方法,可以迅速制得干冰。原理很简单,当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样,若使液体二氧化碳在一个相对绝热的小环境中蒸发,会使小环境的温度降得很低,从而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冷凝为雪华状的固态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4.
2004年4月23日左右,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天 降中雨,解决了农业的干旱问题。这次降雨是人工降 雨,人工降雨的功臣就是"干冰"。那么什么是"干冰" 呢? 二氧化碳能在加压降温(达到73大气压、31℃) 条件下,由气态变成液态。如果再加压降温,可由液 态变成雪状固态,俗称"干冰"。 "干冰"在1标准大气压,温度在-78℃以上时, 不经液化而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就是升华现象。  相似文献   

5.
物态变化     
穴一雪热点解读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时吸收热量;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穴凝固雪时吸热穴放热雪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穴凝固雪时吸热穴放热雪温度不断升高穴降低雪。2.汽化是液体吸热转化成气体的物态变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吸热才能发生沸腾,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  相似文献   

6.
1 例题选析例 1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 (固态CO2 )可以产生雾 ,形成舞台上所需的效果 ,这种雾气是A .CO2 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B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C .干冰迅速升华形成的气体。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 干冰是温度极低而易升华的固体 ,当在舞台上喷洒干冰时 ,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汽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 ,小水珠继续放热便凝固成小冰晶。故本题正确答案 :B。例 2 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不准确 ,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 ,示数是 - 4℃ ,将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 ,示数是 …  相似文献   

7.
温度     
△宇宙间物体温度的起点是-273.16℃,在物理学上把这个温度叫做“绝对温度”。△液态氦的温度是-268.9℃。△月球夜间的温度是-183℃。△在南极洲,曾测到世界最低的气温为-88.3℃。△干冰的温度是-78.5℃。△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省漠河,曾达-52.3℃。△世界上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格陵兰的埃斯密脱,为-32℃。  相似文献   

8.
检测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做法是:把石灰水倒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点燃的蜡烛上,在杯壁上会看到白色痕迹,从而说明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但是,杯壁上出现白色痕迹至少有三种解释:一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颗粒;二是石灰水受热后蒸发水分,留下的氢氧化钙粉末;三是水吸热后蒸发,留下原来溶于水中的某些物质。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吗 ?这是我们在考试中或某些资料里经常遇到的题目 .答案有的是能 ,有的是不能 .笔者认为 ,不管哪一种结论都失之偏颇 .具体情况 ,分析如下 :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各自的性质有关 ,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 2 0℃、1个大气压下 ,溶液中碳酸的浓度为 :(假定CO2 气体溶于水后水的体积不变 ) 4× 10 - 4 mol/L ,pH为 4.88.由此可见 ,当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时 ,溶液的pH值小于 5 ,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 .(石蕊的pH变色范围是 5~ 8) .从以上讨论我们还可以看出 :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  相似文献   

10.
<正>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2)特别提醒:氧化钙固体加入水也会放热,但它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溶于水放热。  相似文献   

11.
在将气体热交换器、吸收器和蒸发器视为一个整体的简化基础上,对复合机中的主要设备--扩散吸收式制冷机建立了平衡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性能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为满足较低蒸发温度的要求,复合机所采用的扩散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冷凝温度、吸收温度和发生终了温度.通过对性能影响因素如冷凝温度、吸收温度、发生温度、溶液热交换器效率、溶液循环倍率等的分析,结合利用太阳能的设备条件,确定复合机的合适运行温度为:蒸发温度-20-15℃、冷凝温度和吸收温度25-30℃、发生终了温度80-95℃,其对应的制冷性能系数(COP)在0.11-0.55之间.  相似文献   

12.
现象一:苯酚的水溶性现象由于常温下苯酚为无色的晶体,且温度低于70℃时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因而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会出现沉淀现象。事实上,过量的苯酚溶于水不会出现沉淀现象,出现的是水与油状苯酚的分层现象,其中水在上层,液态苯酚在下层。  相似文献   

13.
万宝瑞 《物理教师》2002,23(6):63-63
以前曾看到几份初中物理辅导材料 ,其中汽化部分内容均有这样的题目 :判断“蒸发需吸热”说法的正误材料给出的“正确”答案均是“蒸发需吸热” .有的老师在总结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沸腾的相同点时说“都吸热” .还有的老师在总结蒸发特点时就说 ,“蒸发需吸热” .有的教材有这样的描述 :“酒精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液体蒸发时吸热 ,可起到降温致冷作用 .”有人就理解为“吸热是蒸发必要的条件” .以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究其原因是有的教师对液体蒸发的微观机理不清楚 ,所以有必要将蒸发的微观机理弄清楚…  相似文献   

14.
1、把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一定不会结冰吗?分析:我们知道在任何温度下,水都能进行蒸发,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单位时间内从水面逸出的分子数多于从空气中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由于水的温度又和空气的温度相等(均匀0℃),蒸发时无法从空气中吸热,现在水又处在冰点,温度不可降,只有通过部分水的凝固释放的热量来满足蒸发的需要,所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湿度又较小,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也能够结冰。  相似文献   

15.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下面把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简单叙述一下;相同点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的方式,它们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在蒸发和沸腾过程中都要吸热.不同点列表如下:概括成定义就是: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一、蒸发的特点1.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①温度②表面积③通风.即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采用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而要…  相似文献   

16.
将密闭的冰水混合物放在零度的房间里,经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壁会有小水珠吗? 一般认为,容器内壁若有小水珠,这小水珠可能是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蒸发后遇冷的容器壁凝结而成,根据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78页所述: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说明它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也即蒸发——吸热——降温,但在此环境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房间温度为0℃,从无处吸热,所以自然就导出不能在容器内壁形成小水珠。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科学家们发现,在极低的温度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塑料会变得像玻璃一样的脆;金属会摔成粉末;铅制的球相碰,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些物质会发荧光;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晶体———干冰……而最为奇妙的则是超导现象和超流现象了。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里斯将最后一种气体———氦气液化了。1911年,他在测定水银在低温下的电阻时发现,当温度降到-269℃左右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超导现象是指有些导体(金属和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种导体被称为…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关于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的实验 ,做法都是先用一支温度计测出刚打开瓶塞的乙醚 (或酒精 )的温度 ,得出它与室温相同。再在温度计玻璃泡上包上醮有乙醚 (或酒精 )的棉花 ,让学生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 ,而得出“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这一结论。这个结论得出后 ,学生不禁要问 :既然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 ,那么在用温度计测刚打开瓶塞的乙醚的温度时 ,瓶口已打开 ,乙醚已开始蒸发了 ,温度计的示数为什么又没有下降呢 ?而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图 1  为了能科学、合理的得出“液体蒸发时温…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学习蒸发与沸腾的时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说明它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有的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致冷作用”,就是液体蒸发需要从外界环境吸热,不从外界环境吸热液体就不能蒸发,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液体蒸发与液体吸热之间并没  相似文献   

20.
用干冰来测二氧化碳气体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吸收率,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吸收率的数据分析,氢氧化钠浓溶液想要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是比较困难的。文章总结了增大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