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趋向动词向来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一般多从形式出发来研究趋向动词的语义。《现代汉语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一书,则运用概念结构理论来研究趋向动词。论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剖析、研究内容框架分析和研究特色简评三个方面来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2.
趋向动词"来""去"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趋向动词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由它构成的动趋式研究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佛教教义也传入中国。佛经的传入,特别是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对我国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汉译佛经《鼻奈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趋向动词"来""去"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尝试分析它们的用法及语义表达,以期对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运用偏误分析法,以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简单趋向动词的词性、语法意义以及与宾语的位置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简单趋向动词常见的习得偏误类型有误用、漏用、混用和回避使用四种.同时,找出了导致这些偏误产生的高频原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和汉语简单趋向动词本身的复杂性,并从趋向动词的三个角度"立足点""趋向义""引申义"对其进行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上、下、起、来、去、上来、下去"等20个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的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大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小类,由它引申出来的"动趋宾"结构的语序问题更是关于趋向补语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吕叔湘(1999)在谈到"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之后;(2)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5.
温敏 《现代语文》2009,(12):114-116
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表现,本文从汉韩语言差异的角度,论证了汉语整体性思维特点对趋向动词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途径,希望对趋向动词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7.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趋向动词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详细分析现有的两大类研究方法,在分析中对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是表示动作趋向的,称为趋向动词。它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在句中作趋向补语。本文试图对汉语趋向动词的分类、用法以及在哈萨克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1.
趋向补语是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形成的,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从趋向补语的性质和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了"和"动+了+趋"研究三个角度,对趋向补语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态空间主要指语言表达中焦点(F)的空间位移,常用位移动词、词缀、连动结构等表示。纳苏彝语的空间位移主要有表达人体空间、动物体空间,以及无生命物体的不同位移形式。纳苏彝语的不同位移,一是通过动词前加方向前缀构成,表示相对于说话者或地势来说行为所表示的是空间进行的方向。其次是连动结构表示位移,即在行为动词或位移动词后加方向动词“来”或“去”表示位移,表达空间位移的向心和离心。  相似文献   

13.
述结式包括动结式和动趋式,二者的自主性存在系统的差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二者自主性的对立源于各自内部述语和补语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二者认知方式的差异。述结式对动词自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自主动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非自主动词(可控动词〉非可控动词)〉形容词(可控形容词〉非可控形容词)〉虚化成分(虚化的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手语空间方向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手语中的空间方向动词包括多向动词和单向动词两类.多向动词具有多个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某种手形自由地向多个方向运动,或者以手指自由地指向多个方向,来表达动作的不同方向.多向动词往往同时,也是多平面的.单向动词从语义上来讲只有一个方向,与其语义一致,单向动词的手形运动方向也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闽东罗源方言中,运动事件的路径信息常由趋向词进行编码,根据趋向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趋向动词,另一类是趋向唯补词。  相似文献   

16.
论趋向动词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文章以“起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句法演变过程中有一种规律,这就是"强性动作动词的优先充谓律",它会造成原有句子结构的变化,甚至会促发新型句法成分的产生,汉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动相补语、可能补语、多种有标记被动式、助动词的产生都与这种规律的作用有关。"汉语强性动作动词优先充谓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中双宾语动词的分类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的,其稳定性或简洁性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该研究结合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把汉语双宾语动词分成两个层次的类别:根据类典型理论,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真双宾语动词和准双宾语动词;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移动的方向,真双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左向和右向两类,并依此对英、汉双宾语动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就处所格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处所格和趋向动词、位移动词、附着动词、存放动词的关系,认为处所格是同相关动词关系密切的语义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