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的兴建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州圩田开发的热潮初起于清末,繁兴于民国,大兴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截止上世纪80年代,池州沿江、河、湖滩涂湿地已开发殆尽,构筑成蜿蜒壮观的圩田网络,反映了皖江流域圩田开发的最后高潮.其开发的成因既有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运作和租佃制度的推波助澜,也与政府的大力组织和积极导引有关.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皖江古镇大通,近代以来,民族航运业在外国轮船公司的刺激下开始兴起并走向兴盛;近代商业亦随之更加繁荣。发展成为皖江流域盐、粮等货物的集散中心,成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纺织、化工、电力等近代工业开始兴办;创办了近代邮政和电信;开办了银行,建立起近代金融业;出现了近代西医药业店铺和诊所;创办了《新大通报》、《鹊江日报》等报,诞生了近代新闻业;服务业更为成熟,酒馆、茶社、洗浴等门类齐全。但由于抗战时期日本的破坏性轰炸,政府助推政策的消失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通的近代工商业的勃兴渐趋武微。  相似文献   

4.
县域新型城镇化主要是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小城镇与集约的人口城镇化,以安徽省皖江地区为例介绍了异地城镇化与就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总结了皖江地区县域城镇化基本特征,分析皖江县域城镇对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承载力,提出推进皖江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取向,以此对全省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皖江文化引领皖江旅游带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揭开了皖江旅游带开发的序幕.文章探析了皖江旅游带至今尚未崛起的主要原因,提出以皖江文化引领皖江旅游带建设的发展思路,提倡实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皖江文化旅游引导战略、黄金水道旅游线优先发展战略、沿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马芜铜工商旅游重点发展战略,以加快皖江旅游带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概述史前、夏商周、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唐代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证明历史上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并不大,西部地区甚至曾经还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安史之乱后,西部地区逐渐落后,近代以来,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开.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意义重大,是一个包括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7.
皖江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皖江地区占有重要的比例,但这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还有很大差距.在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名录中,皖江地区共有11项遗产.在安徽省公布的首批省级名录中,皖江地区有28项.在皖江5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市级名录中,共有遗产83项.皖江5市中,到2008年7月止,共有7个县公布了各自首批县级遗产名录,共114项.这些名录的发布,对处于零散的、自发的、濒临灭绝状态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挖掘工作;同时,还为下一步有计划地开展保护提供了一份详实可靠的文化地图;另外,在名录调查、公示、公布等环节中,在民众中无疑取得了一种极好的宣传效果,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皖江城市带区域高校发展的机遇,随着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给该地区高校的学生就业扩展了更为广阔的渠道。相关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又要积极应对,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导向思路上创新思维,争取实效,取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池州圩田的管理主要由私圩主组建的垦务公司负责,兼以民间受益户的自主管理,圩田散乱无序,水利纠纷不断,水患频仍.建国后圩田管理权收归政府,通过联圩并圩,培固堤防,疏浚沟渠,建设闸站,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等综合治理,使池州圩田成为粮棉生产基地.但进入80年代后期,池州圩田的管理状况堪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