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品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异化成了商品社会中人最常见的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身在分裂。他不再是自身的主宰者.只有他的行动及其结果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他对此除了服从和崇拜之外.别无选择。“异化的事实就是.人没有把自己看做是自身力量及其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而是觉得自己变成了依赖自身以外力量的无能之‘物’,他把自己的生活意义投射到这个‘物’上”。嘀业社会中异化的现实无处不在.它同样表现在广告所反映的人与物、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2.
胡杨 《声屏世界》2010,(3):22-2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竞争给每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人们需要倾诉、聆听。通过语言的交流达到焦虑的释解。电视媒体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社会心态的变化,把关注的热点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过渡,开始关注人的命运、人的内心感受,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肖飞  那莉 《新闻传播》2010,(6):50-51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媒体应该主动倾听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见和呼声,坚决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只有充当普通民众生活的真正代言人,才能赢得观众。  相似文献   

4.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进步给传媒赋予了新的传播内涵,也让传媒人的素质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这些考验中.一些本质的秉性目益得到彰显,而这些秉性的执守又让现代传媒人在各种思潮的奔流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从本期起,本刊将分别以重人、至爱、修德、守诚、唯美、行善、贵真为题刊发传媒人素质思考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新闻工作的终极目的,从本质上说,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通过新闻报道这种形式,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予以长期的关注和关怀,积极引导社会努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尊严,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活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活动环境,进一步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与和谐,从而达到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目的.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国内众多媒体已把人文关怀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价值予以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王双 《大观周刊》2012,(25):17-17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源自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对主体的认识,在马克思看来,主体性应当是唯物主义的.它的主要载体是现实具体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人,因此,我们应当从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角度去把握主体性.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幸福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当下的人,被动地淹没在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海洋里,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动等生活方式,人逐渐失去主观的能动性,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是人类创造的,并且服务人类生活的工具,他需要拥有主观意念的人们进行操作,当下的人应该逐渐地学会如何超越媒介筑成的城墙,从自己内心地想法出发,主动地认识事物,包括认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己。媒介给人带来的束缚,仅是人类思维的消极应对,媒介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应对,只要人类合理有效利用,媒介将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交流的助手。  相似文献   

11.
稍稍留意这些年中国电视的荧屏,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和伟人、将要出生的和已经离去的、不同时代和年龄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迂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  相似文献   

12.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3.
常虹  易铭 《新闻传播》2008,(3):21-22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被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离不开新闻的主体——人。而“人文关怀”正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相似文献   

14.
林凌  肖日东 《军事记者》2005,(10):24-25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目标的实现,是传媒应有的传播理念。这种理念贯彻到军事新闻报道中,就是关注作为军队建设主体的军人的生存、发展和心灵状况,关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人性的美、人间的真情和人与科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关注官兵在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生存状况、精神需求、喜怒哀乐,关注每个官兵的进步与发展,重视其自身价值体现及个人身心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余霞  程珊 《东南传播》2011,(12):62-64
媒介环境随着科学技术、媒介制度等的发展已发生了剧变,媒介与人的关系也相应发生改变。媒体内容极为丰富、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本质上代表何种媒体现象.全媒体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以全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探讨全媒体的真正内涵,揭示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而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情系民生,造福于民,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人文关怀精神。因此,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开始逐渐意识到,只有充当普通民众生活的真正代言人,才能赢得观众。  相似文献   

17.
面向少儿实现图书馆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J.谢拉在其《图书馆学引论》中把这一理念引人了图书馆学,他说到:“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我们要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其后,图书馆无论是服务宗旨、阅读环境还是服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而多元的变化,例如阮冈纳赞笔下的花园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责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动物是靠本能生活的,人是靠理性生活的.人的理性首先表现为人有责任感。动物虽靠本能生存。也体现了基本的责任,像母鸡保护小鸡、母鸟喂养小鸟。一对大雁之间也有责任,如果一只受伤,另一只陪着它、照料它。有时说某人是衣冠禽兽,禽兽不如,就是批评他不讲责任.不讲起码的道德。孟子说:“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19.
李文君 《记者摇篮》2009,(10):55-55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尊重人的个体存在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量,尊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新闻由"官本位"向"人本位"转移,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动反映,是人性化政治在新闻改革中的体现。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抓起。在上述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的媒体自然而然地经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向"民生"拓荒,向"民本"回归,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将关注民情、体验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