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大足梅丝拳代表性传承人、习练者、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进行全面走访调研,探究地方非遗拳种传承与发展的实然困境,提出未来武术非遗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应然路径,旨在推进梅丝拳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台州地方拳种的的文明缘起、拳理内涵.以实地访谈的方法调研台州地方拳种的传承现状.以文献资料法为台州是太极拳发祥地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分析台州武术传承的现状成因,指出社会主流的关注对地方拳种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台州武术的最新成果南太极拳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地方拳种的传承大有可为,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产业操作思路,并呼吁社会精英对武术的关注.在对南太极拳理进行和合文化剖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可以作为城市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5):69-75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传统与现代谱系,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文化担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力量;自然传承与自觉传承的传统生态谱系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武术文化的"神秘性"与"经验性"指向,致使武术文化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武术流派中的门户之见导致信息交流的闭塞性两个方面。由"生活、职业伦理与制度"三个层构成的现代传承谱系与传统生态谱系交织构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生活的消极境遇影响了武术文化谱系传承走向与价值认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影响着武术文化传承场域空间的构建,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模板";武术传承人的职业伦理为武术文化传承谱系延续提供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文化传承谱系困境的消解之道在于: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引导传承人从传统武术文化实践产品中表达生活理想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保障观念的逻辑认知,促进传统与现代传承谱系的有机融合;突出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代言人"与"解释者"身份,构建富有创新力量的传承结构谱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武术历史、文化、教育、传播、竞技、传统、健康促进及国外武术八个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学科发展作综合报告。研究表明:武术历史研究在武术拳种源流和人物历史考证、版本史学、地域武术、武术历史人物拳学思想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武术文化研究侧重于武术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及地域武术文化等方面,对武术...  相似文献   

6.
<正>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有清一代在北方地区甚有影响的民间拳会组织。梅花拳,作为一个传承有源的拳种门派,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记述拳理技法的拳谱资料;然作为一个深受教门文化影响的拳会组织,其内部又衍传不少散发着民间宗教气息的经卷文献。下面,撷取1911年前的梅花拳谱及与武术有关的经卷稍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荆州地方拳种窄门拳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窄门拳传承的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窄门拳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模式不够开放,发展缺乏动力,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套路创编应多样化等诸多问题。建议:编创窄门拳标准化竞赛套路进行赛事交流;政府加大外部支持力度;利用现代科技,做好窄门拳的信息化传承;培养优秀传承人;积极申请非遗,以期为其它拳种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台州南拳的历史缘起、拳理拳意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拳种的挖掘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提出弘扬和传播地方拳种的建议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武穴岳家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荆楚民俗体育传承特性、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穴岳家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武术价值、健身价值。制约发展的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竞技体育冲击;传承人青黄不接;理论研究偏窄等。建议:建立体育非遗资源库;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时代机遇,注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武术的“抱拳礼”、武术拳种命名和拳理、武术套路结构、武术攻防技击特点及持械方式等方面内涵的传统文化意义的深刻分析 ,对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传授教学本身所拥有的文化教育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有益熏淘 ,以此来培养民主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了较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域教门"为线索,研究我国回族武术产生、表征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研究证实:回族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并经过改造的一个外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崇尚《古兰经》,其宗教文化与武术技艺相互融通;回族武术源于明代,与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查拳始创于山东冠县人沙亮,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查拳大师;吴钟是另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名师,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民间俗称的"昆仑派"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回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弹腿和摔跤,回族武术最终形成了"把式加跤"的特色。博爱、共享文化思想奠定了教门回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武术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是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创立的拳种,是中国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拳种之一。然而在新时代下,永春白鹤拳同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因此文章基于永春白鹤拳现状,阐述永春白鹤拳的文化流动规律,最后围绕传承主体、文化回归、革新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研究文化流动视角下永春白鹤拳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丰富和完善了武术内容,使其异彩纷呈。武术拳种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攻防技击和理论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等都影响着武术拳种的形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拳种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武术拳种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伯华  谢勇君 《武当》2012,(10):13-14
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到了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已有逾百个,缠丝拳即是其中之一。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有缠门、缠丝门、残门等多种称谓,有近300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亦较为丰厚。1989年,缠丝拳载入地方武术志《四川  相似文献   

15.
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性武术保护时效性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武术拳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拳种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深厚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底蕴等特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性武术拳种有着巨大的保护价值,拳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传承人得到了保护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拳种保护呈现出的明显效果。建议: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借助高校传承平台、多与体育专业部门接轨、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的地方性武术拳种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小学校园中进行传承与传播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武术的现实境遇和'武术进校园'推广模式的多种路径进行了探索分析。研究认为:'一校一拳'可以更好地发挥拳种的地域优势,'一校多拳'具有...  相似文献   

17.
武术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传承;不仅需要理论,而且需要实践。武术的发展仅停留于"理论"保护却不能付诸于实践传承。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传承陷入了尴尬境地。武术拳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拳种模式与其他拳种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民间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三恩师     
李麟 《精武》2003,(3):39-39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各拳种拳理、拳义虽相通,但各具特色,孕育了中华武术的多彩多姿,各门派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综合性的武道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从经济学、体育学等视角探讨明清晋商对山西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厘清了晋商为何选择形意拳;晋商及其商业发展的产物镖局、镖师对形意拳传人、传承氛围、技术与理论的创新、拳种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拳种风格与特点、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