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前言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003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2.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育部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重要举措之一,于2003年4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全国正式启动。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  相似文献   

4.
《高等理科教育》2004,(3):130-13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精神.紧密配合教育部已经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受高教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面启动了“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经济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 ,是《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2003 -2007年 )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度教育部共评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2003年4月 ,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相似文献   

6.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了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  相似文献   

7.
继《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之后,教育部于2007年1月22日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几年来不断深入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向了新的阶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将产生更深刻、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2号)及北京市教委《关于实施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京教高[2008]1号)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在进一步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积极实施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的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工作努力培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突出重点,展现特色,扶持、开发出一批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中华女子学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努力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15日,根据《关于公布2009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通知》(粤教高函[2010]18号)文件精神,在广东省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评选中,经学校推荐、专家网上评审、评议、公示等程序,确定了114门课程评选为200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其中本科65门,高职高专49门)。  相似文献   

11.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61-61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5年度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名单的通知》(鄂教高[2005]21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名单的通知》(鄂教高[2007]11号)文件精神,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系张增常教授主持建设的《电磁学》课程被评为2005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政治与法学系冯毓奎教授主持建设的《政治学原理》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投身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对《电磁学》和《政治学原理》课程组进行表彰。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教高[2004]4号)中首次提出了“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随后,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8号)中提出“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精品课程建设升级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教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升级的重要方向。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指出要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2012年,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则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准备通过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并将课程相关内容上网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2003年4月公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精品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当年教育部共评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2004年.在推荐的700多门精品课程中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筛选.300门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已上网公示并付诸使用。  相似文献   

15.
《陕西教育》2009,(1):15-16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31号),“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教育部为了加强这些特色专业的建设,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2003年,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年每年评审一次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500余门,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五人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作为"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之一,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深化教学管理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工作。200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提出了十二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意见。本文介绍了我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些思路和作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校实验室开放的实施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99年1月1日,《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其第五条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1年8月28日教高[2001]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年1月7日教高[2005]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  相似文献   

20.
精品课程建设升级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教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升级的重要方向。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指出要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2012年,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