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校把“家校共建”作为“重头戏”,着力做好“家校共建”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
推进家校共建,让家长承担参与教育工作、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家校沟通合作等职责,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体现。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立法和科学研究的缺乏,以及在现实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土壤,导致家校共建往往止于一时、囿于局部,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机遇也往往隐匿于困境之中。只要深入思考,积极行动,不断修正与更新,必定会找到科学推进家校共建工作的途径,为持续的教育行为积蓄能量。在求真务实的积极行动中,追求科学规范的育人途径,稳步推进家校共建的育人模式,是每一所学校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校在家校共建活动中矢志不移的追求。结合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实践和成果,我校提炼了四种家校共建的途径。一、抓好节点,不断丰富家长会形式  相似文献   

3.
家校协作有利于促进教育主体间隙的沟通,有利于为孩子的教育创造丰满的契机和资源,有利于激发学校外部环境和完善支持平台,提升学校公信力和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家校协作出现了种种问题:权力博弈,各行其是;交流障碍,矛盾激化;形式合作,深度不够等。未来家校协作的新趋势将是从互动协作走向共建共生:树立愿景,转换角色;组织建设,体制保障;深度合作,共建共生。  相似文献   

4.
汤文江 《中国教师》2014,(14):91-92
<正>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和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校坚持"携手、同心、合作、共进"的原则,在家校共建中扎实进取,旨在与家长一起共建和谐校园。接下来,笔者择要谈谈我校的家校共建。一、无声对话:每日留言"真情与坚持"家长和教师的携手合作是学生成长的有力保障,学校应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共同解决学生的问  相似文献   

5.
《上海教育》2012,(1):16-17
未来5年上海人均GDP将超过10万元,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家"和"校"这两个学生生活主要场所间的关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日前,上海市教委正酝酿推出推动家校互动的指导意见,相关的提案也已展开。家校合作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许多学校就开始了建立家委会的探索。但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对子女教育关切的大幅度提升,家校间的合作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2014年9月至今,绿苑小学校本化推进长宁家校共育计划,整体性实施"家校共育3+X计划"。以"打造家校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实施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了阅读计划、运动计划、劳动计划和X计划(玩转地球)的开放课程,并积极开发了家校共育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成立家校共育家长联盟,建立爸爸妈妈专场家长会,举行常态化的家校开放活动,形成了有课程、有平台、有体验、有评价的"家校共育"课程改革新格局。当下学校在家校关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家  相似文献   

7.
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和谐关系,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保证家校共建的顺利进行。为让家长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愉快地与老师合作,共同教育孩子,老师应做到与家长及时、有效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家 庭是学生的安身立 命之地,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为此我校把“家校共建”作为“重头戏”,着力做好“家校共建”这篇文章。 一、寻找切入点,激活管理机制,凝聚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与补充。为发挥家教优势,提高家教水平,使少年儿童在幸福、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我校以建设一支与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懂教育、知方法的高素质家长队伍为切入点,认真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经家长选举,层层审批,产生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委员们培训上岗,学习委员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颜洁 《上海教育》2016,(Z1):24-25
建青实验学校一直坚持"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家校共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方法和途径,努力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切实发挥家校共育的功效,提升育人效果。多年来,建青实验学校围绕"家校共育"的新理念,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依靠家长力量、教师智慧,成立"教育伙伴"团队,开发、开设并实施了多种家校共育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合力育人的教育伙伴团队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探究"以校为本"的农村初中家校合作模式,要正确认识家校合作必须"以校为本",建设"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机构,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构建畅通的家校合作渠道,实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家校合作的过渡。通过这种探讨,最终使家校形成一种信念,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的的家校教育,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教育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田旻晟 《上海教育》2016,(Z1):102-10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互动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更加应该积极地与家长沟通,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促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家长都成为微信用户。微信因为具有使用便捷、能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等优势,越发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青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快速便捷的载体,使之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开启家校共育的"网络新时代"。基于这一背景,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家校互动实践,在家校沟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农林高校校外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阐述了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实践育人途径的具体做法、效果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社“刊校共建”工程启动.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建构,作者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为课题,从引言入手,对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家校合作共育"现状,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家校共育"有边界吗?当然有,而且一定要区分、鉴定清楚明了。如果没有了"边界",不仅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而且也容易造成不负责任、不尽义务且不自知的后果。家主"内",校主"外"。这里的"内"注重的是孩子的情感、情绪和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而"外"指的是做事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技能技巧能力。想要孩子学习成长得健康、阳光,家校就要职责分明、各尽其责。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有了学校教育以来,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家校合作"至今仍是个难点。不少家长误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学校应该保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而学校、教师则埋怨家长不配合导致学校教育的作用被削弱,甚至被抵消了。因此,面对家校共育出现的问题,我们唯有积极应对,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将"家校合作"高效地开展好,才不辱培育下一代的共同使命。一、营造合作氛围,欢迎家长共育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  相似文献   

17.
陈艳 《四川教育》2023,(9):16-17
<正>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文化交流中心,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一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家校社协同育人需求的日益增强,各方主体开始积极探索图书馆和学校的共建模式。一、馆校共建的背景和必要性本文提及的馆校共建,是指图书馆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互动、共建共享的关系,为了推进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而进行共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一年来,建立"家校新型关系",成为了上海基础教育的攻关课题。日前,"上海市中小学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课题组,对全市18个区县(包括卢湾区)所属的总共608所高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以家校互动提升办学力"已逐步成为广大中小学关注并探索的课题。但调查同时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的家校关系仍停留在自主探索的浅层次,还缺乏制度设计和整体规划。基于这些情况,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会同课题组的成员在最近频繁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总结现有成功经验,思考下一步的推动方案,同时,相关指导意见也在酝酿推出,"家校互动"的全面铺开箭在弦上。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尔·富兰曾在《那里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一书中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现在‘校外’就是‘校内’。学校的边界变得易于渗入,更加透明,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令人向往的。"在现代社会,家校关系走向"互动"不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推动学校发展,绝非教育部门、学校能够独立承担之事,必须凝聚家庭、社区各方力量。但新型的家校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对于学校发展是利多还是弊多?如何实现互动,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发展?还有许多难题等待破解。  相似文献   

19.
葛颖倩 《生物学教学》2012,37(12):80-81
本文结合实践案例,阐述了家校联动的育人载体"家校论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我国政行企校协同共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在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共建理念下,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模型,包括“分层互融”协同机制、“同创共赢”驱动机制、“双向共育”培养机制和“多元共管”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