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早恋现象,是中学生个体、学校、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必须从多维度加以分析.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一条有助于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加爵案不是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不应仅就该案进行个体分析,应联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现象进行整体性思考。这一现象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错位、社会教育当中对于弱势群体关怀的缺失均是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即由许多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非预期实验现象.出现这些异常现象往往是由所用仪器的性能、试剂的浓度和质量、实验者的操作方法及个体当时的情绪和实验的态度等各种因素造成.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系统产生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异常现象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4.
陈云 《学周刊C版》2010,(8):89-89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由于受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热情、个体气质、学习毅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出现分化现象,一些学生成了学困生。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是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女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但高校女教师因社会压力、家庭和个体因素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为此,针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改善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制度的片面性观念认识,应试教育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应试教育的生成阶段中,补习教育等因素促成了应试教育的出现,在应试教育的维持阶段中,应试教育反过来促进了补习教育的盛行。随着应试教育的出现和补习教育的盛行,又导致了社会总成绩水平的提升和分数贬值现象的出现,进而使得参加补习教育由最初的个体选择演变成当下的集体困境,而其中涉及的个体理性和个体利益应是治理应试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行为中所出现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其实质在于供需的不匹配。本文主要从旅游企业、旅游高校和旅游专业大学生个体因素三方面入手,探求此种现象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8.
余玲华:我们都知道,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工作兴趣降低、对学生厌烦、对自己认同出现偏差等现象,我们称之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研宄表明,来自管理领域中的压力和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就此问题邀请各位来,希望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整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探讨了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并提出应理性看待大学生整容。  相似文献   

10.
余玲华:我们都知道,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出现了工作兴趣降低、对学生厌烦、对自己认同出现偏差等现象,我们称之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心理问题,而且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研究表明,来自管理领域中的压力和问题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就此问题邀请各位来,希望从学校管理角度来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个人镜像里的局促处境——“个人化写作”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坛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逃离或摒弃“宏大叙事”、“终极关怀”的传统立场,以个体感性体验为写作资源和价值准绳。这一现象是中国转型期嬗变的社会心态在学上的反映。“个人化写作”因其极端执着于个体感性而失却超越性的精神空问,但其本提供了对现代人普遍处境的深刻观照。  相似文献   

12.
“剩女”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剩女”的流行既彰显了女性个性,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和挤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试图发现该现象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作为一种个体现象 ,无论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结果 ,即个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 ,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产品 ,还是把它作为一种过程 ,它的出现都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从创新的性质看 ,它本身就非常神秘 ,无法确定。人们至今不能就创新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 ,是创新性质迷离、复杂的明证。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目前无法比较精确地估计出与个体创新有关因素的具体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及被历史证明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 ,人们发现创新与智能、动机、知识、思维方式、记忆、人格特质、领悟、潜意识、机遇、…  相似文献   

14.
"剩女"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剩女"的流行既彰显了女性个性,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和挤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试图发现该现象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论学生学习观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对学习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观的具体内涵和结构,研究者们分别侧重于学习观因素和层次两个角度加以阐述,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归纳出来的,而学生的学习观是一种内隐的直觉,学生未必能够明确而全面地描述出来。为了更好地揭示个体学习观的内涵,最好基于调查归纳研究的结果,参照学习理论家们对学习现象和经验的分析,同时从因素和层次两个方面来刻画学生个体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6.
"啃老族"现象的出现是诸多因素造就的结果,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恶化,成了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啃老族"的具体情况、形成原因、及应对决策进行了阐述。首先,简要描述"啃老族"现象、"啃老族"这一群体的特征及类型。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从就业和生活的压力、艰苦创业意识的缺乏、就业教育的困境及"啃老族"自身的问题对"啃老族"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提出了应对"啃老族"现象的四个措施。政府应给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自我转变和提高从业技能;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性是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成长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是幼儿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最久的一种因素,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动因。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父亲和母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最早的教育者、示范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芬只  郑高洁 《天中学刊》2007,22(3):127-130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500名在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未来的教师职业缺乏合理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没有足够的职前准备与训练。这是社会、学校和个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工作压力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作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主要来源于组织、个体和社会因素.职业倦怠表示个体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的一种慢性的情绪紧张,其成因存在着人职匹配和资源保存两种不同的理论,可以通过个体、组织或综合干预模型进行干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个体的心理过程来看,突发公共事件将形成个体的心理应激,并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体人格特征等,从而使有些人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心理应激特征,出现极度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反应,甚至诱发心理疾病。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个体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出现受挫心理,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就群体心理而言,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群体舆论方面会出现一种群体扩散效应,群体行为方面则可能出现责任扩散效应,从而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