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NGN(下一代网络)网络,是目前国际和国内通信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NGN网络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多种网络。而NGN网络之所以涉及到如此之广的范围,原因在于NGN提出的目标需要多种网络能够融合。NGN项目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可以从多个方面找到来源。首先是通信领域的进一步开放的结果。另外,数字传输,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扩张使通信网络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三方面是用户对新业务、新特性的需求,像移动通信,多媒体业务等。这些新的特性和业务将给运营商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而更好的支持这些业务和特性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造现有的网络系统。因为NGN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同时NGN本身还未成熟,在不断发展,所以对NGN给出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一般需要对NGN从各个角度进行定义与说明。本文针对下一代网络(NGN)关键技术组网结构进行了优缺点分析,通过对各个层面功能的分析,对下一代网络在当前电信市场的应用给与了分析和说明。最终完成对NGN各种重要细节的研究和明确定义,将NGN更加顺利的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24)
下一代网络(NGN)以软交换为核心,NGN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灵活计费以及快速生成业务等多方面都具备充分优势。随着NGN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建设NGN网络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业务收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为电信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NGN概念与软交换技术,研究了基于软交换的NGN关键技术及组网,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兰兰 《现代情报》2007,27(3):217-219
下一代网络(NGN)是PSTN、移动通信网和分组网(ATM/IP)的融合,是以软交换、IPv6为核心技术的通信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最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分层体系结构,软交换的标准、协议是网络融合的关键。IPv6具有IP地址空间扩大、安全性提高、移动性内在支持等优点。这些核心技术都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谈NGN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一代网络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符合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趋势,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以及多媒体融合的业务。文章概要介绍了NGN的特征、NGN的网络模型、NGN的核心技术、NGN的发展现状、提高NGN安全的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网络(NGN)指以IP为核心,同时可以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网络.NGN是电信级网络,电信级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可靠和高可用性.如何确保网络安全性是电信运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NGN网络的四个层次,分别介绍各层次安全的技术和措施的实施,研究有效可行的安全机制,构建NGN可靠的安全防御框架.  相似文献   

6.
基于最新通信技术的软交换系统,以宽带IP技术为基础,采用成熟稳定的信令控制和媒体处理技术,搭建内蒙古电网NGN网络核心平台,替代现有的程控交换系统,推进网络转型,满足企业的生产生活通信业务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7.
一、IP语音呼叫技术研发的必要性当前,电信运营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电信网在概念、技术、业务、投资、管理和服务方面正在或即将产生深刻的转变,现代通信技术正朝着综合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不断发展,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综合业务已经成为今后电信网络发展的目标和必然趋势。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在电子商务、IP电话、IP传真、IP电话会议、IP视频会议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应用,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IP电话技术的出现,使话音业务在因特网上连续、高效地传送成为可能,提供了一种强大、经济、有效的崭新的通信手段,传统的电话网络和数据网络正在逐渐融为一体,IP向传统电信业务的渗透和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NGN是下一代网络的缩写,是基于IP分组网络,它具有许多区别于传统网络的特点,逐渐把语音变成IP包,大大扩展丁媒体范围:分层的体系结构,使网络的控制、承载和业务分离,方便用户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接入网络享受NGN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新业务;开放的接口,使得现有的网络能够融合到NGN网络,方便用户接入;控制和业务核心为软交换,扩展了业务空间;综合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快速的引进和推出新业务,实现业务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通信技术正朝着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多媒体化得方向发展,推动行业走向融合。在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电信网正在向NGN方向发展。分布式业务网络(Distributed Service Network,DSN)是中国移动提出的面向互联网并促进电信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一整套网络体系架构和解决方案。对于电信核心网来说,分布式软交换网络是其今后演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作为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在整个高速公路系统数据传输和业务联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内容是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当前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中比较普遍和广泛的使用的有SDH技术、ATM技术、WDM技术、IP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融合技术。本文就高速公路通信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软交换技术作为实现当前各种网络融合与业务快速承载的关键技术,集中体现了"业务与网络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通过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来实现呼叫/连接控制和业务处理等功能,是下一代网络(NGN)最重要的基石之一。现主要从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和主要功能等进行了论述,并对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业务融合的意义在于客户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接入网络访问所签约的业务,提供最大化的通信客户价值。当前主要存在两大网络业务的融合趋势,一是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二是通信和IP网络的融合。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下一代网络技术融合概括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移动通信各业务系统接入IP专网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提出了业务服务质量要求、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3G、NGN网络的融合趋势,以及未来IP承载网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运营商的各种需求,各通信设备制造商通过不断的创新,开发出多种基于NGN宽带网络的新业务。文章对NGN一些新业务的类型和典型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个性化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伴随着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各地市运营商纷纷进行PSTN传统电话网络向软交换(NGN)网络的改造。随着而来的故障处理也由于网络架构的不同向网络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例,介绍软交换呼叫类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希望对同行们的日常工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NGN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良军 《今日科苑》2008,(12):186-187
由于互联网使用的增长,新的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的增加,通用移动性需求的增加,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原先的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因而必须要求我们发展新的一代网络,这就是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网络。那么在NGN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怎样的策略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与探索,本论文结合现阶段电信网络软交换项目的实施情况。提出了分阶段实施NGN的发展策略问题,同时指出了实现NGN长远目标的艰巨性与长期性。需要广大同仁不懈努力来为最终NGN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概述了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的技术特点以及其业务特征,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着重从业务应用的角度对NGN网络进行了描述,同时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分析,并在对其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NGN开放性业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一种业务驱动型网络,它采用综合、开放、融合的网络架构,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完全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完全分离,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独立于网络。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NGN承载网实际就IP承载网,用于承载固话、视频、重点客户VPN等业务,它具有双平面、双星双归属的高可靠性结构,对时延、抖动、丢包率、带宽等指标具有较高要求,完全满足NGN的需要,并且采用OSPF动态路由,对路由的选择更为灵活可靠,软交换核心设备SS和承载网的冗余结构,保证了NGN核心设备的接入安全。NGN在大庆油田的实现,推动了固网的转型,实现网络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PSTN/ISDN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而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可以无缝实现这一融合,也是业界研究的热点。利用软交换技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的电信网络的投资,促进现有电信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平滑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