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知识还存在一种默会状态,而且突显了认识者的主体地位。而知识观决定和制约着教学观,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观的转变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观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默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移情理解"法、"自我心象塑造"法、"意义解读"法、"师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观、媒体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人们如何理解和阐释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决定了会采取怎样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知识观决定着媒体观与教学观;反之,教师如何使用与设计媒体,如何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则集中体现了教师所秉持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观、媒体观和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态度,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人们如何理解和阐释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决定了会采取怎样的教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知识观决定着媒体观与教学观;反之,教师如何使用与设计媒体,如何选择教学模式与策略,则集中体现了教师所秉持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教学的必要内容,知识观决定着我们对教学性质的根本看法。从哲学认识论中得来的本体论和价值论知识观皆存偏颇,在教学实践中遭遇迷失。认识"教学中的知识",除了坚持知识本身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还要理解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与过程性特点。"教学中的知识"不仅是对知识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展开,还是对知识客观性的超越,更是对优良价值的保护和培育。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是人对知识本质、知识价值、知识表达乃至知识传播的认识。在课堂教学领域,知识观因教学场域的特殊性而有了更为独特的涵义:知识理解即对教学中知识的理解,知识价值即教学中知识的存在价值,知识表达即教学中的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即知识教授。从主体构成的视角,根据同一类主体的知识观倾向,可以将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知识观划分为官方知识观、学术知识观和实用知识观。这种类型学考察为教学认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考可能,也为更有效地开展知识教学活动带来了启发。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目标是其它目标实现的基础。新知识观的转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理解现代知识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理念,从知识的本性组织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默会知识观丰富了实践导向的厚实认识论的思想源泉,揭示出技术认知中默会维度的重要性,促进了对技术认知过程中默会知识的本质及其形态的更深刻理解。从默会知识观的视角发掘技术知识的特点,分析技术默会知识的具身性、亲知和动态觉知等认知特征,可为技术默会认知及其实践培育提供思路与策略:"情境+实践"是技术默会认知的应然场域,"感觉+经验"是技术默会认知的亲知途径,"实例+整体性"是技术默会认知的模式识别,"示范+练习"是技术默会认知的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知识观认为,所有知识都具有“情境性、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默会性”,尤其是在人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存在着以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形成主要靠经验和实践,它对于人类的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在一个人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源起与内涵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有着悠久的思想源流,在从默会认同到显性研究的过程中,这一论题吸引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对于理解性学习的内涵,目前国际学术界存在着表征观与实作观两种彼此对峙的观点。挖掘两种观点的内涵,采用一种辩证融合的视角,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性学习的教育真义。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政治课教学中不可忽视默会知识。因为,在大量显性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的默会知识在起作用。本尝试将默会知识的原理融入政治课教学中,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直接经验和丰富实践体验,并且要学会积累默会知识。  相似文献   

11.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是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下简称05新方案)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必须从科学的课程定位、全新的教育理念、时代性与针对性统一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s seen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the nature of expertise has been clouded by assumptions of the centrality of intuition and tacit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ontend that much knowledge that has been described as tacit can be surfaced for examina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ping techniques. This approach allows experts to articulate their practice in a way that is transparent, making it available for scrutiny by students. Expertise is described here as connecting the chains of practice that denote competence with the underlying networks of understanding that are required to support academic development. This occurs across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subtlety. It is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clinical teaching a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the separation of chains of practice from underlying networks of understanding is most pronounced.  相似文献   

13.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这种创新要把思想观念创新、内容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作为突破口,要在教学改革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使恩想政治课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社会、更能反映时代的脉搏。  相似文献   

14.
课程知识观是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常规课程范式的重要构件。重建课程知识观的努力关键在于确立新的逻辑起点并得到相应知识理论关照。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一方面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了传统课程知识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为课程知识观重建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论教学创新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其某些专业知识是通过隐性学习而获得的。教学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才能实现相互分享。创造知识的模式可分为四种,即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客观化(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组合化(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内在化(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依据创造知识的模式,以下方式可以使教师获得教学专业知识:构建教学的学习共同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学习;同伴互动。  相似文献   

16.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西方英语国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缄默知识理论。概要介绍并阐明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逻辑特征与认识功能 ,分析其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 ,并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对深化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补充、修正和完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期扩展当前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念相对于现代知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缄默知识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语文知识很多是不可描写的缄默知识,语感的含义在知识层面就是语文的缄默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注意语文的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知识性质的多重维度的认识,基于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明确性”、“个人性”和“简单性”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已出现了危机,与之相应的“个体化的”、“去静脉化的”、“抽象化的”和“简单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鉴于此,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在强调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默会性、社会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展开,并力求在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情境性教学、默会知识与复杂知识的教学等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