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逸品"一词出自唐李嗣真的《书后品》,其把"逸品"列于九品之上,视为书法评定的最高等级。李嗣真说"犹希闻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难也。而登逸品数者四人,逸之为末,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结合中国画论中有关“逸品”的一些重要论述,从“逸品”涵义的“多义性”和“历史演进性”两个方面,并结合画论中的“神逸之争”,对“选品”这一概念的审美内涵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逸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逸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在魏晋时期,逸的精神表现得最为充分,它是个体的超逸精神,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完全自由豁达的精神境界,以自然为尚、以简为尚,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宇宙诗境。逸品作为书画品评的标准最早出现在李嗣真的《书后品》中,之后历代的书画家对其有过不少的评论,时代不同,逸品的地位和意义也有所差别,但逸的基本精神是没有变的,那就是崇尚自然,提倡个体的超逸精神,反对成法的束缚。历史发展到今天,逸的精神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书画家们的最高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乔治·莫兰迪的绘画给人一种宁静、淡逸的感觉,他终其一生追求着、开拓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境界,在艺术追求上与中国"文人画"之"逸品"近乎一致,其画面中所透出的幽雅、恬静,无不与东方审美特性相契相合,无论是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他画作中流露出的那种孤索淡寂,抑或对画面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处理都更接近东方式的静观.  相似文献   

5.
意义的指称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但指称论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空词项存在问题、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问题以及保全真值的等值替换问题,等等。关于"同一性"的探讨和意义指称理论息息相关,而基于"同一性替换"原则的弗雷格"认知价值"困惑更是引发了分析哲学家持久而激烈的讨论。对此精致的指称论代表弗雷格区分了指称和涵义,然而弗雷格从未说清涵义是什么,通过在弗雷格的精致指称论基础上提出专名的"一般性涵义"与"语境涵义",摹状词的"一般性用法"与"语境用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逸格"早在唐代被提出,到了宋代,不拘常法的"逸品"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经黄休复对"四格"的重新解释与位置排序,"逸格"在北宋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逸格"在美术批评中的初步定位,成了宋代绘画迈向一个新阶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尝试给"技术工具论"以更清晰表述。首先依照技术与人、价值、使用目的等的关系而整理其三个要点:人控制技术、技术价值中性与技术不应被归责;而后讨论学者们对"价值中性"概念理解的分歧:是否容许意图外价值后果;再后,通过给含糊的"控制""人"等概念以更明确涵义,从三个维度对工具论进行分类:理想vs.温和工具论;个体vs.阶级vs.抽象工具论;现实vs.可能工具论。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9.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10.
荡涤知性迷雾重释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直面现实,把握教学方法的涵义 近年来,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观点似乎很为教学论界认可,更有所谓传统教学论是"教"论,现代教学论是"学"论的观点泛滥。在我看来,教学论:就是教学论,教学论是无法分为教论或学论的,无论是传统教学论还是现代教学论都如此。决不是传统教学论重教,而现代教学论重  相似文献   

11.
儿童艺术和成人艺术一样拥有纷繁的种类.一般地说,儿童搞艺术要比成年人搞艺术轻松、畅快得多,因为儿童视艺术为游戏.但在成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艺术也轻率地被说成游戏,这两者间似乎存在着莫大的关联.下面试从绘画方面分析:(一)逸品学说与儿童作画的启示.逸品学说是具有丰厚历史基础的中国画从事者们崇尚的最高境界.宋初黄休复认为“逸品”是“笔简形具,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最难其俦”的高层无法重复的艺术.从艺术特色而言,逸品画家大致分为清逸和狂逸两类.清逸派注重将“我”溶入自然,与万物一体,达到“无我”境界.如元代倪赞用简洁的方法画山水,以“空灵”作为逸的艺术表达方式,仿佛他独身孤影徘徊在高山群岭之巅,用冷冷的眼光看着芸芸众生对“浮名”的挣扎…….他的作品所陈述的内涵确实已具有超脱人生困境之上——“逍遥”的自由境界.图1题为《骑士》是一个6岁女孩的作品,线条潇洒、流畅、洗练的程度真令人吃惊.她所表现的马和人都是强烈变形的,而人骑在马上有点惊恐,马又跑得飞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诗品>中的诗"味"范畴的美学涵义,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是否以"滋味说"为中心>一文中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钟嵘提出的"诗味"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自宋代以后,文人画就一直占统治位置。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风格,就必须有它品评的标准。“逸品”一方面是文人画家在人格上的逸,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就是一种图式的逸,图式也就是相应地要求题材,造型,章法,构图,形神,笔墨等具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有人说它是历史演义,有人说它是才子佳人小说,有人说它是英雄儿女小说。通过论析,本文认为它归属英雄儿女小说这一类型是合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岭南逸史》在中国小说史和客家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弼的"自然"所取的乃是"自动然"之意,换一个说法也就是"无为,"但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它更确切的涵义乃是无意为、无心为,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不作意。这乃是宇宙本体(大道)与天地万物共有的属性,把它视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正确的。前人所以对王弼的"自然论"思想产生误解,除了对文本的阅读不够仔细外,"五四"以来所形成的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指物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和逻辑思想,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怎样理解它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指”的涵义到底是什么?除了传统所认为的概念、属性说、指定指谓说以外,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它在文中还作为逻辑变项出现。由此,除了《指物论》的认识论意义以外,它还具有重要的逻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由重“神”到尚“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从唐代的“神品”为上到宋元时期的“逸品”追求,“神”“逸”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从重视描绘“客观物象”到抒写“个人性情”。它们反映出各自时代的绘画的审美标准。“神品”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照,“逸格”则重在主体情感的抒发,不管是“神品”还是“逸格”,都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终极表现。艺术创作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物象之“真”与画家之情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一体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境界创造对象观是<人间词话>"境界涵义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解析"境界涵义论" 的文本语义,并综合王氏其他相关论说可以发现,在王国维观念中,不论外在的客观景物,还是主体的内在情感均可作为境界创造者观照和把握的对象.这一异乎前人且饶有创意的独特认识,是王国维取近代西方新观念与我国诗学遗产及诗词创作实践相互参证而获致的一份理论成果,借此可从一个层面透视王氏"境界说"融合中西、突破传统、别开生面的近代新质.  相似文献   

19.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20.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2):58-59
<正>历来江雪之诗以柳子厚二十字为逸品,而湖上雪色,逸品之文,张岱《湖心亭看雪》自无异议。论者常以二者为同调,其实,柳子《江雪》,苦地谪人之静守孤寂也;宗子《湖心亭看雪》,山河陵谷之变后,遗民痴人傲然静说往昔梦境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