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完美人格的表现“人格”一词内涵深刻,外延广泛。它既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又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总的来说,人格是人的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凝聚和升华,是智力活动以外的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完美的人格包括:健康丰富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浓厚的兴趣,纯洁稳定的动机,独立崇高的思想,坚韧刚强的性格,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它主要表现为:认知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审美感强;对环境感受力强,能察觉别人忽略的事实;思路畅通,解答问题敏捷;能提…  相似文献   

2.
张昌明 《教书育人》2002,(16):45-46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含有个性、气质、性格、品格的意思,它体现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思想意志、道德情感、行为态度、性格气质、品格节操均可以从人格上显现出来。所谓人格魅力,即人格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美。它根植于人的心灵中,表现在行为上,并借助于语言的中介而得到显示。因此它既表现为内在的心灵美,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美,还表现为语言美。它…  相似文献   

3.
艺术审美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将严重地侵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发展。如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有健全的精神人格?教育家们希望通过教育,尤其是艺术审美教育来陶冶学生的人格性情,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改变和医治社会的心理变态现象,整合人格功能的某种缺陷。艺术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愉悦情怀,充实生命;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激荡精神,滋养心灵;丰富蕴涵,提高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学的审美过程,贯穿着审美因素,以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作为评估一节音乐课优劣的最高准则。而且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只有在对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发掘其独特作用,才会实现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8.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论人格塑造与教育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成长离不开美的因素的滋养。审美贯穿在人的整个成长历程之中,它具有照亮生活与指引生活的崇高价值;对于人生而言,审美蕴含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正是审美所蕴含的这一特别的涵义,使得学校教育必须在对年轻一代人格培养上注入审美的精神。一、审美与完整人格塑造的不解之缘“人是目的。”早在近代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就以高昂的人文精神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并且相信这种信念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个体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哲学的终极关怀。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期,苏联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均表现出追求一个共同的审美境界:和谐之美。即追求个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共生美;人与人的亲和美;人与自然的“谐振”美;自我心灵的崇高美。当代苏联文学的和谐美,具有全球性与未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思故我在”.“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塑造人性,培育心灵方面的独特作用。知识学问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人格的塑造,除了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诗歌里,“南山”意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列。深入探讨这个意象系列,可以感受到其中暗含的某种联系,体悟到“南山”意象背后先民对于自然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背后的深层情感力量和共同感受,以及先民乃至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南山”意象的生成与承传,也集中表现了一个本体性的内涵:原始意象较之其它人类表达形式,更能深刻地切近人的本质特点,更能表现与集体无意识相关的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音乐面前都能有所感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4.
论语文教学激情浙江省嘉兴市嘉北中学潘涌以培养情知对称的理想化人格为宗旨的创造性教学,无疑是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活动。就表现手段和方式而言,它兼有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一些感性特征;而究其艺术的本质,它同样是由心灵所主宰,洋溢着创造激情的艺术审美活...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地讲,一个人的人格亦即一个人的“为人”,它包含“一个人的心情胸怀和德行事业”。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而代表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格,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文化素质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一、人格概念界说人格,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例如说“张三人格高尚”,“李四人格卑鄙”,“不要污辱人格”等。何谓人格?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即面具。所谓面具就是…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力量”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台心灵和塑造人格的作用。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就是因为旧的音乐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崇尚“高雅”之审美域,其审美创构与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方面的内容.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域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域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除了对审美创作者人品志向、情思和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的“内在心灵”普遍地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平衡多样鲜活生命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的真正美感的愉悦性培养,从教学上的兴趣陶冶达成推进学生自身关感的自信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当下的教育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立足“非心理学”视角,追溯人类关于灵魂和心灵的认识史,并针对多学科通用而又未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重要术语——心灵——的“含糊”问题,本剖析西方心理学在心灵面前的困惑。实为人格之根的心灵,既不能无条件地混同于灵魂,亦不可简单地等同于心理。人格生病,病在心灵,可命名为心灵病;有别于对待一般心理病,它需要心灵医学来处置。  相似文献   

20.
“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从庄子的“逍遥游”、“游心”,到晋代陆机的“心游万仞”,再到南朝刘勰的“神与物游”,“游”完成了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最终转换。“游”不仅代表着一种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为审美创造时想像力极其丰富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