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神曲》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诗人在诗中自叙他在人生的途中,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最后贝阿特丽采引导他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初入职场,历经磨难,你才能行走自如,感觉就象从炼狱到了天堂……  相似文献   

2.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写的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实际上是一次“死亡之旅”。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场旅行呢?是因为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危机,面对挑战,他回到生命的有限性这一人生最基本的起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对三界的游历,探索新的人生。这一“向死而生”的路径正是秉承了西方化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的传统,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神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从时代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论述了诗人戴望舒在全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大潮中诗风是如何转变的。从朦胧到明朗,从忧郁到乐观。诗人在血与火的炼狱中不断焕发出来的新的感情,确立了他的写实与象征交融的抒情风格,这是戴望舒后期诗艺对前期诗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维多利亚诗人杰勒德·霍普金斯不长的人生几乎都是纠结在自然、上帝和自我这三股力量之间.他在神性自然和人性自然之间盘桓,在多面上帝的形象中摸索,在耶稣会士和诗人、游子之间撕扯.霍普金斯式纠结表象了一位虔诚神父和天才诗人的身份冲突、精神苦役和灵魂炼狱,具象了一个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耶稣会士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维多利亚那个剧烈动荡变化时代的信念和观念危机.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大诗人艾青(1910-1992年)原本是学绘画的,他青年时代甚至远赴欧洲学习法国印象派绘画,期待日后成为画家,然而他最终却成为诗人,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年)称为20世纪“中国诗坛的泰斗”。艾青的走出绘画园地转入诗歌世界的经历,可以用“残酷”来形容——是苦难的炼狱生涯,使他永远地告别了画坛。 时间要回溯到20世纪。1929年至1932年,艾青在法国  相似文献   

6.
初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景象犹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浆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2013,(3):52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代表作,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隐喻。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我"35岁时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一只狮子,一只豹子"。我"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为"我"指引另一条路径,带领"我"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我"交给曾经暗恋的贝阿特丽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之旅。课堂,不应该成为我们备受煎熬的炼狱;课堂,最醉人的风景应该是生命的狂欢。只有当学生带着知识走向老师、置身课堂,只有老师导向正确、引领得法,学生才能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进而自信畅游,乐享生命的充盈。  相似文献   

10.
《圣经》记载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它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中世纪以来,几乎渗透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成为西方伦理道德、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皆从《圣经》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丰富璀璨的人间杰作。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以梦幻形式,叙述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神奇经历,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更是  相似文献   

11.
信念的力量     
“肖申克”即“鲨堡监狱”,这个监狱,是座人间炼狱,那里狱卒残暴、狱霸横行,特别是它对人精神的磨蚀尤为可怕:在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似乎只有放弃全部希望、变成行尸走肉才能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宏观比较视野探讨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意在追问原初意义的诗的本体论依据。认为:超越文化差异的原初的诗意精神是诗人的激情与诗人的祈祷。作为人的原初存在的生命欲望,在诗的世界中既呈现为浸透了诗人精神信念的诗的激情,也呈现为充盈着诗人生命激情的诗的祈祷。激情与祈祷是诗的最本然也是最高级的诗性品质,构成作为生命价值存在的诗的言说的基本内容。诗人在激情中生命敞开存在最幽深的领域,在祈祷中人能够倾听到最高远处“道”的言说,由此,诗人开拓人类精神存在的深广空间。  相似文献   

13.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4.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15.
许雪萍是当下广西诗坛实力派青年女诗人。作为很有个性的"草木诗人",对大自然的诗意捕捉——在大自然的诗意抒情中,建构诗人的生命意识、追寻和探索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命的家园,这是许雪萍诗歌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6.
英国诗人济慈的自然抒情诗以“大地的诗永远不死”的鸣唱,表达了诗人顽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与热爱自然的思想相互交织,体现在诗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之中,生命、自然和美也是济慈在自然抒情诗中所表现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永恒,在于诗人是以自身生命来实践和完成这一经典意象的。诗人个体的生命除了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离不开诗人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在诗歌中塑造的大鹏形象的内涵,认为它是诗人自己积极进取精神的征象,是诗人反叛性格的表征,是诗人生命轨迹的写照。文章据诗而论,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20.
冥想王国和理想境界散发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诗人为之忘我付出,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构筑。诗人横溢才华的耀眼光芒永远让凡人顶礼膜拜,诗人生命之谜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索引的对象,引发人们去感叹,去怀想,去思索。然而人们往往读不懂诗人及诗作,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诗人之死’这几个字总是比‘诗人之生’这几个字更具体”(布罗茨基),诗人之死促使人们去了解诗人生命的本质和真实。诗人是不死的,因为诗的生命永存———诗人之死是肉体的涅,使灵魂得以解脱和升华,在其终生追求的纯净世界中永生。般木岁月无情流逝,人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