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省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绿色经济发展投入产出视角出发,将西部各省市的"工业三废"作为其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通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西部地区11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对其进行横纵向评价与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均值整体呈上升变化;大多省份在样本期内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呈波动上升态势,绿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甘肃、贵州、宁夏绿色经济效率值样本期内虽有上升,但绿色经济效率排名靠后,且近年绿色经济发展态势不好;云南省在样本期内的绿色经济效率值反有降低,且近年仍呈下降态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高西部省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四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借用Tobit模型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均值聚类分析和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青海五省绿色发展处于中国领先水平;从均值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共有14个,其中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有5个,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的省份仍然处于西部地区,而且中西部省份仅占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省份的35%,远低于东部地区省份所占比重;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动态纵向评价,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每年增长态势,但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3.
杜立民  王如琦  肖赵华 《资源科学》2021,43(10):1961-1975
面对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建设及绿色发展新需求,生态创新如何影响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首先,研究了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线性影响;然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生态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最后,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索了异质性收入水平下,生态创新与生态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生态创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创新通过提升绿色技术扩散,而非绿色技术进步来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经济发展;②生态创新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存在双门槛效应,即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生态创新对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且其影响程度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规律。本文建议应从提升生态技术创新能力、防止“一刀切”政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态创新一体化,从而助力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泛长三角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各区域主体的经济发展,而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需要良好的区域合作机制及制度来保障。现有的泛长三角协调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弊端,制约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找出泛长三角区域协调存在的问题,并以此针对性地建立新型的泛长三角协调机制,推动泛长三角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泛长三角4省市26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系数法和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测算2009—2018年该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碳排放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自回归分析滞后模型(ARDL)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其中在长期视角下因受科技研发水平所处阶段、农民综合文化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增加1%则农业碳排放减少0.03%,但在短期视角下的抑制作用显著,且新技术在第一阶段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在下年度略有反弹;(2)长期视角下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作用明显,农业GTFP每增加1%则碳排放减少0.24%,而短期视角下的影响不显著,出于成本考虑等原因,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产生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构建完善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加强区域间统筹协调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实现突破性进展等对策建议,为促进泛长三角地区科技进步和农业GTFP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泛长三角地区高端智力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近些年,泛长三角地区努力营造和优化高端智力人才使用环境,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高端智力人才队伍的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才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博士后人才增长比较迅速,并且有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院士人数增长平稳,且保持在稳定的增量之内;留学回归人才数量起伏波动较大,仅有微量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结构竞争力不仅来源于规模和效率差异,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结构差异。分别从主营业务、财政税收和企业利润的角度,构建企业结构竞争力中的企业效率指标和企业结构指标,分析得出中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结构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中部四省中是不平衡的,在同一个地区的年度经济发展中是波动的,并且企业的结构竞争力是高于企业效率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不透水面是城市环境研究中的一项主要指标,准确地监测不透水面及其变化对城市水文循环、城市气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1年期间多时相Landsat TM数据,通过生物物理组成指数(BCI)提取长三角地区2001-2011年不透水面信息,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不透水面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BCI指数较好地提取出了长三角地区的不透水面,总体精度均在81%以上。(2)长三角地区城市不透水面呈现以南京、上海、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形分布,上海具有最高的不透水面分布,江苏省不透水面覆盖区域的密度和规模均大于浙江省。(3)不透水面呈由中心向四周逐年扩展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498 km~2·a~(-1)。同时,研究发现不透水面的扩展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及市区人口总数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估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态势,本文运用2008-2015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统计,基于标准差椭圆理论体系对我国绿色建筑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椭圆中心集中于安徽与河南交界地区、重心由东向西移动,椭圆范围主要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地区,椭圆形状呈现扩张和扁平化趋势,方向具有逆时针旋转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研究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得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集聚现象突出,区域发展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殷群  张娇 《科学学研究》2010,28(1):86-9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企业孵化器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进而提出了提高企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的调整和改进思路:一方面应控制资源投入的冗余;另一方面应提高资源的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同时测度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并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但水平偏低,呈无效率状态,进步空间较大;我国三大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且各省市绿色创新效率根据变动情况可以分为平稳型、增长型和波动型三类;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低,且中西部差异更显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导致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其与ML指数变动的趋同性也更高;我国绿色创新的动态效率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多数省市的ML指数均大于1,存在不同程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岳立  薛丹 《资源科学》2020,42(12):2274-2284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效率高值集中在西宁、郑州、西安、太原等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卫、武威、鄂尔多斯等地区中心城市。②从Tobit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外资利用和科技水平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水平和外资利用对上游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游的影响有限,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游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外资利用对下游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助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会随着发展规律向周边地区扩张。"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给了安徽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以安徽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汽车产业的现状,探讨"泛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区位熵指标分析2000—2010年间泛长三角3大流域地区制造业优势部门的变化,依次对区域内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优势变化进行分析.选取代表性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分析,提出相关结论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24个城市2006—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与联系度改进TOPSIS法对"双三角"区域能源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并对其能源效率差距变化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的能源效率普遍高于珠三角区域;"十一五"期间,"双三角"能源效率呈小幅度波动,2010—2012年两大区域能源效率出现剧烈波动且有差距扩大之势;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明显,但"双三角"整体及两大区域城市内部皆有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趋势,珠三角比长三角更快达到城市内部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2021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10个评价指标数据值进行了分析。由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规模因子、民生因子、发展因子,算出综合得分,最终得出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和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通过Q型聚类,把长三角26个城市聚为四类,分别是经济高等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初等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碳排放则是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基于泛长三角4个省(市)26个研究区域(“25地级市+上海”)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系数法,测算2009—2018年该研究区域的碳排放量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DL模型分析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但效果不显著,且长短期视角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不同效果;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农资产品投入减量增效、政策制定加大倾斜和绿色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碳排放,顺利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值与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模型等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排除宏观系统性环境影响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驱动工业绿色转型;(2)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3)在区域异质性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东部发达地区相较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大,对工业绿色转型作用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快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基建”一体化布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并依据地区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潜 《科学中国人》2007,(9):118-11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的新兴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经济环境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都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长三角的区域物流业随之迅速发展,本文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地解释了该地区实施区域物流战略的必要性,并且根据现实已有的条件和其发展目标以及潜力,从绿色物流、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吸引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发展战略。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对长三角的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