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赛课是一种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手段,赛课的一般形式是给定文本自由发挥.然而这种“例题式”命题模式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常有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需求过度挖掘文本,使得语文课变味.基于语文知识能力点的“点化”命题,是一种符合语文特征并顺应学生学习要求的命题模式.“点化”命题既可以防止过度挖掘文本、评判标准难以掌握等问题出现,也有利于师生追求科学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前,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是教学的碎片化思维——只着眼于单篇文本,只着眼于"语感""段感"。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采取全息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将大数据开放,让语文更具全息效应;要展开主题整合,让教学形成全息互动;要将场域融通,让儿童形成全息认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前"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对文本语用点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课上又如何能外化实现教学价值?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的诠释、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作为语文教师要如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4.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知"是一切体验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文本语言的感知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涵的准确把握上,才能感知文本语言的精确。教师要合理纠正语文教学中"知"的偏差和缺陷,引导学生有效体悟文本,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立身之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必须从文本解读起步。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感情的丰厚,也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读懂"外,还要"读"出语文味,用教师的专业眼光,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尽力满足教学需要。一、直指:语言形式的秘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  相似文献   

7.
"微课"的应用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很多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没有把握"微课"的本质功能,"微课"偏离目标与重点,从而让小学生的文本对话缺失指向性和针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微课"要能为小学生与文本对话服务,要通过"微课"拉近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距离、推进文本对话、拓展文本对话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文本细读是高效化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有效的文本细读点开展文本细读,以此促进他们文本细读的高效化。基于此背景,对基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文本结构、文本主题进行文本细读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应然状态是自然本真的生命成长过程。契合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语文课堂,必然要体现合理的方向性和真与善的审美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这样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科学深邃的教学理解,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凸显,离不开高品质教学文本的选择。如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母语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提要:"课标"给语文课堂改革带来许多新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绝非个别的一些不良现象,特别是"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这些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点是对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承传关注不够。如此认为的归因有四:——信息不够对称——本体遭遇遮蔽——批判淡化继承——浮华排挤扎实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体味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多元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它应基于教学,具有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实现"两个走向"——从"解读"三维走向"教学"三维,从"平面"解读走向"立体"解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多少做得还不够到位,主要从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仅从‘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过度’挖掘"入手,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得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相应的文本个性,尤其是对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浅教",从而构建平实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高效、趣味的课堂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均有巨大帮助。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钻研文本,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咬文嚼字"式的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进而起到内化学习内容的作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梳理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带一"课型"一一关照"的方法与策略:基于文本在教材系统中定位的关照;基于文本四种类型及其功能的关照;基于文本个性特点及意趣指向的关照;基于文本与阅读主体间联系的关照。对"一带一"文章关照角度的思考是对语文教学本质与学习方式本质的综合考量,教师要整体考虑但不要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5.
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主题内容进行文本解读才能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忽视文本解读以及对文章体裁和篇幅结构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困境,对文本解读的全面性和拓展性不够,难以挖掘单元主题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开展英语文本解读专项研究,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厘清单元主线、剖析文本主旨、深挖文本内涵等措施锻炼学生的英语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应该多些什么少些什么,这是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冷静思考,不能一概而论,"少"的需要热思考,"多"的也需要冷思考。一、有效教学课内课外"少"与"多"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人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上,前置性学习围绕着文本内容去设计,课堂教学则更是深涉其中,课后的延伸也还是围绕着文本去设计练习性的内容,这肯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师解读文本的深度直接影响和制约其教学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纵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已经渐渐褪去新课改之初"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但是过度依赖教参和网络,照本宣科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语文教师钻研文本,深度解读文本,从而还原语文的本色,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下面笔者想就深度解读文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葛余刚 《成才之路》2012,(13):95-95
正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很好地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着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一、有效对话——彰显"工""人"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表演与对话的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模拟,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深入浅出,原指论著、文学作品等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把它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喻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事实也确是如此,要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讲究"浅出"。一、"深入":让教学富有创意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到文本的"险远"处,才能发现文本那"奇伟、瑰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