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郑重老师在讲授《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砂土、砧土、壤土》等课文时,根据自然教学大纲关于“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的面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学“九义”自然教材不仅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图文并茂的特点,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填空”等其他学科教材所不具备的新内容。因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急需探究的课题——“填空”内容如何分类与教学。一、依据学科特点,归类“填空”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自然教材正是围绕这一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填空内容的。因  相似文献   

3.
自然课《新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  相似文献   

4.
教材说明:《保护大自然》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内容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后续和总结。教法一一、设计过程1.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回顾以前的植物和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的环境里认识人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所需材料最终都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2.认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给大自然造成太多的破坏。3.了解大自然对人类…  相似文献   

5.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8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李存花 《陕西教育》2011,(10):38-39
科学课《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陌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是人类和生物界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保护自然的意识决定着人类是否能与自然界和平共处。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对于全面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纲要》中把“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8.
人类渴望了解自然界,也渴望了解自己,这本是很自然的事。但因为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性问题和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着偏见。青春期性教育被看成一块禁区。在人类可使卫星上天、航天飞船邀游太空的今天,性领域的封闭、禁锢竞到如此地步,真使人不可思议。而由于“性盲”和“恐性”,已经造成了不少青少年的烦恼、  相似文献   

9.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儿童了解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些活动,使他们对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校自然科在完成自然第五册第2——6课(生物、生态、环保)教学任务之后,组织五年级全体同学,在校长的带领下,分两批前往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教学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会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达鼎湖  相似文献   

10.
胡吉翠 《教师》2012,(33):112-112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儿童画创作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思维。抓住农村小学低年级儿童画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绘画相似性”,以童心激趣、作业“自选”、倾听交流和正确评价的方法,为农村的艺术教育夯买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评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海南籍著名学者,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受到多方非议,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评析陈氏的理论失误:一、工具论-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无视人的双重特性,不顾人类生成的自然进程和人一展开的历史逻辑,对文化的人类性作了片面抽象。二、优劣论-不了解自然时空与历史时空不同一性,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种分别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错误地判定为“劣败”、“优胜”品质不同的两种文明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航天史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科技不断向前的发展史。本期“科技新干线”选取了两篇有关航空航天的科技报道、科技说明文,供大家参读。阅读科技类文章仍然是以学语言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我们要边读边思考,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科技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大家对这个栏目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及时联系,以使我们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了解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是自然教学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实际教学中,众多学生对地理是极其忽视的,认为可有可无,学习毫无动力,成绩平平,有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甚至一问三不知,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学好了地理,能够增长学识,丰富见闻,了解事物,熟悉世界,认识自然,益处多多。怎样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趣味盎然,我对此一直苦思冥想,教学以来,一心营职,殚精竭虑,久之略有所得。一、利用地球的问题学地理人类需要生存,需要不断地和自然斗争、抗衡,地理灾害多多,人类与自然斗争就无穷无尽,掌握地理知识,增强战胜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是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对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地理知识掌握得  相似文献   

15.
自读导言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说:新教材的特点就是不仅要突现工具性而且要突现人文性,而两者又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说导言中的第2、3、4条偏重工具性的话,那么第1条则偏重人文性;实际上这几条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认识和…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特殊的环保教育教材。环保教育在历史新课程中的比重显增加,历史新课标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虹 《教师》2008,(12):59-60
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博格说:“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是‘现代人类的眼睛’,它是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础,它的思维方式是其他学科难以达到的。”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科学地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是一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宏伟画卷 ,“地理”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 ,揭示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学生既可以在初中区域地理课上通过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 ,感受“雄、奇、险、秀”的“自然美” ;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上通过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感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 ,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价值就产生于地理学科丰富的美学特性。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美学特性1.形象性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性 ,黑格尔指出“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