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也是我们读懂文章的精髓所在。学习了一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赞美什么、痛恨什么等。那么,什么叫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所描述对象抒发的赞美、喜悦、痛恨、厌恶等感情,让读者读了受到熏陶感染有所感悟或体会。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2.认字17个。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自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学生质疑:谁回祖国去?为什么要回祖国去?回祖国去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回祖国去?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猜、问)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冲”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4.生字卡片测读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开门的“钥匙”,那么怎样让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眼睛中传递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情节内容,怎样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握住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获取知识的宝藏?这就要根据不同课题的特点,讲究出示课题的艺术。 (一)演示法“同学们,这是什么?”“一张白纸。”“请大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 :“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修订版大纲中明确说明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明确指出了中年级的阅读“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如何把这些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去 ?就此 ,我谈谈自己对《春蚕》一课的教学设计。一、理清文脉——导情安排学生通读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7.
感知课文语文教学是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感知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目的。感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题,扫除字词障碍,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总的印象。首先抓审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审题法。①“天堂”原指什么?(学生查字典回答)这里比喻什么? ②“鸟的天堂”是指的什么? ③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第二单元是一组侧重于指导“读”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使学生知道读文章应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古诗二首《宿建德江》、《鹿柴》优美流畅,浅显易懂.教学时要计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讲解诗的意思.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反覆朗读体会在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赤壁之战》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中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时要先布置学生预习,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再联系读写例话进行教学.学生可根据例话中介绍的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来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到了思想感情,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手段去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以激情。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是写首都百万群众在凛冽的寒风中仁立街头自发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因小学生在心理上对周总理有一种时代的隔膜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便通过让学生收集周总理的事迹图片和有关故事的活动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感情铺垫,上课时,我又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配以哀乐  相似文献   

11.
一发掘词句。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学生学语文必须弄懂课文的字、词、句,掌握课文中的情节等,才能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中,抓住描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去想,“拄着……、靠着……、挤下……、探身……、踮着脚……”这些词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涵。二、分析人物。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12.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捞月亮》为例,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提问:捞月亮的“捞”是什么意思?我以示范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捞”是动词。再启发学生围绕“捞”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1)为什么要捞?(2)怎样捞?(3)捞的结果怎样?我当即赞许善于提问的同学,并将这些问题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用“/”标出每一个问题在课文中的起讫点。讨论第一个问题起讫点时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第一节。我点拨道: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猴子?如果有一只猴子意见不一样,它们能采取“捞”的行动吗?这些同学  相似文献   

13.
小语第十册《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如下的做法。一、析题入手,激发情趣。课题,是文章的窗户。如何扣住课题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索新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时我分两步析题:先析“草塘”,间学生:什么叫草塘?后析“可爱的”,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草塘的可爱?这种从析题入手,巧设疑难,使学生带着悬念去阅读课文的做法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二、疏导思路,授以方法.课文描写草塘的可爱,主要通过四个画面的描述来体现:①草塘夏季的美丽景色;②春冬草塘的特有景象;③水泡子逮鱼;④  相似文献   

1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15.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罗蓉老师执教该课,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引导学生细读理解,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以分角色朗读和学生口述方式,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初读课文后就能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过读书光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文章中去,读出自己的感悟。现在,我们再次走入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请同学们再认真阅读课文,细细品味,然后说说:调达是一个什么的人?九色鹿呢?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用恰当的词做标注。(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注)生1:调达真…  相似文献   

16.
周洁 《小学生》2013,(4):72-72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的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徐大娟)怎么知道的?有老师的本家吗?怎么记住"徐"字呢?(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呢?一、从理解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要找的东西——文章的立意、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例如第五册(北师大版)《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就会发现,题目写的是一个少…  相似文献   

18.
小议解题     
课文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解题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解题入手教学课文。教学课文时,教师由解题入手,可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的良好习惯,以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从解题入手,先让学生知道“长街”是指北京长安街,“十里”不是一个确数,意思是说长安街很长。课文  相似文献   

19.
《荔枝》(人教版第11册)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为此,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题”教学 所谓读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不同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