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泓  罗序文 《新闻界》2003,(6):18-19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哈贝马斯:1999)。新闻(journalism)、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与民主(democracy)一向被社会学者认为是重要的″三角关系″。新闻媒体应该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形态,是公民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媒体资源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领域模式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有效的?二是当前的媒体资源有哪些?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式必须符合公共领域的内涵,这一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  相似文献   

2.
记者、通讯员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这句格言,但要做到就必须从严要求。一次我写一则新闻到报社,编辑一看文中的“金牛乡六组”就间:组是哪一级单位?我说:根据当事人向派出所报告的地址.乡以下就是组.编辑说:应该弄清楚乡与组之间还有没有村。经他这么一提,我才感到当时疏忽了这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说资本主义民主是残缺不全的,可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可以直接参加总统选举?”“说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可为什么大多数公民不能直接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还有人提出:“说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没有真正的自由,可为什么他们可以自由演讲、游行示威?”如此等等。对待这类问题,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但怎样的回答才是科学的呢?江苏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六十个怎么看》,  相似文献   

4.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5.
吕方 《青年记者》2008,(11):12-14
在“分众时代”,公众的社会联结由于公共领域被泛娱乐气息的文化占据而解除,公众本身发生了性质的异变,原子化的个体对公共事务越来越缺乏表达意见的机会和能力,公共领域面临新的危机。然而,所谓“分众时代”只是亦幻亦真的社会建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从来不曾丧失,公共领域复兴既是现实需要也具备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朱晨昭  谢小芳 《新闻界》2005,(5):136-137
新闻传播是大众传媒的首要职能,也是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源泉.哈贝马斯说:“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建设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说得更准确、更科学、更直接的应该是“能力改变命运”。知识不等于能力,从知识到能力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知识只有转化成了实际能力,才能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9.
杨育彦 《新闻界》2007,(2):76-76
新闻传播是大众传媒的首要职能,也是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源泉。哈贝马斯说:“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世界是你们的……” 俯仰之间,十多年如风而过。时至今日,看看我们这一代正在成长的“小太阳”,他们还能不能强有力地撑起这下一个世纪的“天空”呢? 日本人说:中国的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参加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我要由衷地为楚天都市报叫一声好!我到其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过类似的会,也叫过好,不能说不由衷,但是这次应该是最响亮的,而且是最真诚的,为什么?原因有两条:第一,本次会议的议题主流化转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选取重庆邮电大学BBS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高校BBS学校公共事务讨论的自由平等程度,对学校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以及对使用者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影响。根据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该BBS处在公共领域初级阶段;第二,研究结果不能证明该BBS有利于培养使用者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姗 《青年记者》2006,(4):22-23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笔者理解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在媒体领域内发起的一场民主化运动。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呼唤  相似文献   

15.
今下,说起“焦点、热点”,许多人往往把它同坏人坏事等社会反面现象划等号;而不少媒体在具体操作中,一般也用“批评”、“披露”或“曝光”等形式来处理。应该说,这是不全面、欠正确的。何谓“焦点、热点”?说得直白一点,主要意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众关注、关心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荦,音 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是主要的项目”。  相似文献   

17.
曾听人说,有位年逾9旬的老翁,至今体健脑灵,耳聪目明。有人问他:“请问老人家有何养生秘诀?”老翁说:“记住三句口头语,凡事不钻牛角尖。”那人又问:“三句口头语咋讲?”老翁说:“第一句:算了吧!第二句:不要紧!第三句:会过去!”  相似文献   

18.
学艺札记     
我常常为写得不生动而苦恼。有的同志说:这是平日“练笔”不够。可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觉得平日写的东西也不算少,只是写来写去,新闻老是这么几句导语,通讯、评论也老是同样的格调,不能很快提高。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说要练笔,究竟应该怎样练?应该从什么地方练起呢? 我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几位做过新闻工作的前辈,很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朋友问我:新闻是什么?我说:新闻是一条路.对于新闻这条路,我有四个方面的解释.新闻是一条出路.有一句法国谚语:“新闻是通向一切的途径——只要你能够跨越得过去.”我对这句谚语的体会很深.  相似文献   

20.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