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5年10月29日,在一代新闻宗师穆青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首届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我们选了几篇研讨会上的稿件,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穆青的研究章一并发在这里,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编按]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29日,在一代新闻宗师穆青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首届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我们选了几篇研讨会上的稿件,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穆青的研究文章一并发在这里,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  相似文献   

3.
新闻不等同于艺术,但新闻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穆青人物通讯而言,让新闻与艺术有机融合,这一点正是其所长。穆青的通讯讲究艺术领域的“工”,这里的“工”对应到作品中就是精心构思,融化到作品的始终——从整体到细节、从情到景、从意到境。然而,“工”固不可缺,也绝不可太“工”,太“工”则“僵”。穆青通讯中的“工”,质朴自然,表面信手拈来毫不在意,其实处处匠心独具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4.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者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永不褪色的红旗7月6日,我们来到安阳林州。在这里,任羊成和红旗渠有同样的知名度。几乎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就顺利地找到了住在城北红旗渠管理处院内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老人对倾注了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红旗渠感情颇深,听说我们要去红旗渠看看,他不顾高温酷暑,执意要陪我们一同去参观红旗渠。7月7日上午,任…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7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重走穆青路”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阶段“追寻峥嵘岁月”开始启程,至26日。采访团成员从河南郑州出发,跨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行程3000余公里,走访了穆青从参加革命到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战斗、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部分革命历史专家、八路军老战士、穆青生前报道过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后人,以及在不同时期与穆青有过接触的各地群众近百人次,收集到大量的宝贵历史资料,初步了解了穆青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丰富了穆青研究的内容,制作了《追寻峥嵘岁月》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6.
今天,新华社在这里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我代表中央宣传部、全国新闻工作者对<穆青传>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向为编辑出版该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穆青同志从事新闻工作60余年,给新闻宣传战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穆青传>的出版发行,对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队伍建设,对推动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在依然健在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中,就作品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论,似乎无人能比得上穆青。他报道的焦裕禄、王铁人等英雄人物的名字,我国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不晓。穆青的优秀作品和杰出贡献为人所称道。1996年10月,首都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要我出席。为了不当“闭口道士”,不发“外交辞令”,说点中肯的话,我把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作了一番研究。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却得益匪浅。穆青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我只能就新闻人物写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以穆青的作品为依托作些分析,供大…  相似文献   

9.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一、带着责任走基层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1月6日,穆青同志再次踏上了周口这片热土,与周口有深厚感情的冯健、周原随同而至。一场甘霖正滋润着青青的麦苗,真个是“微雨正相宜”。 1982年至1993年的11年间,穆青六下周口,这里成了他访问次数最多的农村之一。 穆青每次来周口,都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农业大区涉及千万农户的养牛业更是情有独钟,有不解之缘。 早在1982年,年过花甲的穆青深入到扶沟县采访,以他长年从事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11.
穆青先生德高望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盛誉。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风帆起珠江》……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与穆青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穆青和他的作品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人。他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他的“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他的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005年lO月。在穆青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召开了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本刊特刊发周胜林先生和朱清河先生的两篇文章。以表达对穆青先生的崇敬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穆青在新疆     
今年9月13日至24日,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新疆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采访摄影活动。这位老记者、老前辈在新闻事业上勤于耕耘,执著追求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穆青同志1964年到过新疆。这次来疆,对这里的巨变感奋不已。在短暂的逗留期间,他总是力爭多到一些地方看一看,从20多年的对比中,发现许许多多美好的人和事,摄入一个个凝聚深情的镜头。在短短的10多天里,他沿着曾经走过的路线先后访问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奎屯、伊犁以及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5.
王昉采访了个专题:穆青日记。1996年秋的一天,穆老领我们到他家展示了他的全部日记。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王中义 《采.写.编》2006,(1):32-32,33-34
首传效应是指首先传播所取得的效果和反应.本文从时效、地点、信息、渠道、方式、受传等6个方面,评价穆青15组凸显"第一"的作品,提出只有遵照穆青的要求做进攻型、开拓型记者,才能凸显首传效应,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8.
易欣 《新闻爱好者》2006,(2S):15-16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黄闽 《出版广角》2012,(12):11-12
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与资源的倾斜,使面临困境的传统出版再次获得了新的良机。出版社只有主动承担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中寻找动力,才能寻找到传统出版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穆青住院和病逝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探望和送别时动情地说,穆青同志跟人民很有感情,尤其是跟农民很有感情。他是新闻界的旗舰、楷模,是“三贴近”的典范。李瑞环同志到医院看望时说:“穆青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